2024-09-04



# 更新系统包索引
sudo apt-get update
 
# 安装Redis服务
sudo apt-get install redis-server
 
# 确认Redis服务正在运行
sudo systemctl status redis-server
 
# 安装Redis客户端
sudo apt-get install redis-tools
 
# 使用redis-cli连接到Redis服务
redis-cli
 
# 如果未设置密码,直接输入命令即可访问Redis
# 如果设置了密码,使用AUTH命令进行认证
AUTH your_password
 
# 执行任意命令测试,例如获取所有键
keys *

以上是在Ubuntu系统中安装Redis服务和客户端,并测试未授权访问的简要步骤。在实际操作中,请确保Redis未设置密码保护或使用正确的密码进行认证。

2024-09-04

在Redis中实现分布式锁通常使用SETNX命令(或在Redis 2.6.12以上版本中使用SET key value EX max-lock-time NX命令,这样可以一次性设置并加锁,避免了两条命令之间客户端可能挂掉的问题),这个命令的作用是“如果key不存在,则设置key的值”。

以下是使用SET key value EX max-lock-time NX命令实现分布式锁的伪代码:




import redis
 
def acquire_lock(conn, lock_name, acquire_timeout=10, lock_timeout=10):
    identifier = str(uuid.uuid4())  # 生成一个唯一的ID
    end = time.time() + acquire_timeout
 
    while time.time() < end:
        if conn.set(lock_name, identifier, ex=lock_timeout, nx=True):
            return identifier  # 加锁成功,返回唯一标识
        time.sleep(0.001)
 
    return False  # 在规定时间内未能获得锁
 
def release_lock(conn, lock_name, identifier):
    pipe = conn.pipeline(True)
    while True:
        try:
            pipe.watch(lock_name)
            if pipe.get(lock_name) == identifier:
                pipe.multi()
                pipe.delete(lock_name)
                pipe.execute()
                return True
            pipe.unwatch()
            break
        except redis.exceptions.WatchError:
            pass
    return False  # 释放锁失败,可能由于标识符不匹配
 
# 使用示例
client = redis.StrictRedis()
lock_name = "my_lock"
identifier = acquire_lock(client, lock_name)
if identifier:
    try:
        # 在这里执行需要互斥访问的代码
    finally:
        release_lock(client, lock_name, identifier)

以上代码实现了分布式锁的基本功能,包括加锁和释放锁。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生产环境中,这个锁的实现还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比如网络分区导致的锁失效问题,以及锁的可重入性等。

2024-09-04

在分布式系统中,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我们通常需要使用分布式锁来控制共享资源的访问。Redisson提供了MultiLock和RedLock两种实现分布式锁的机制。

MultiLock: 是一个可以在多个Redisson实例中加锁的锁。它可以确保在多个实例中同一时刻只有一个客户端可以获得锁。

RedLock: 是一种实现方式,它通过获取多个Redisson实例的锁来实现分布式锁。只有当大多数(通常是大于一半)Redisson实例都成功获取锁时,才认为获取锁成功。

以下是使用Redisson实现MultiLock和RedLock的简单示例:

MultiLock示例:




// 假设已经有了RedissonClient实例
RedissonClient redissonClient1 = // ... 初始化RedissonClient实例
RedissonClient redissonClient2 = // ... 初始化RedissonClient实例
 
// 创建MultiLock实例
Lock lock1 = redissonClient1.getLock("myLock");
Lock lock2 = redissonClient2.getLock("myLock");
MultiLock multiLock = new MultiLock(lock1, lock2);
 
// 加锁
multiLock.lock();
try {
    // 业务逻辑
} finally {
    // 释放锁
    multiLock.unlock();
}

RedLock示例:




// 假设已经有了多个RedissonClient实例
RedissonClient redissonClient1 = // ... 初始化RedissonClient实例
RedissonClient redissonClient2 = // ... 初始化RedissonClient实例
RedissonClient redissonClient3 = // ... 初始化RedissonClient实例
 
// 创建RedLock实例
RedLock redLock = new RedLock(redissonClient1, redissonClient2, redissonClient3);
 
// 加锁
boolean isLocked = redLock.tryLock();
try {
    if (isLocked) {
        // 业务逻辑
    }
} finally {
    // 释放锁
    if (isLocked) {
        redLock.unlock();
    }
}

可能存在的问题:

  1. 死锁:在使用锁的时候,如果不同的客户端以不同的顺序获取锁,可能会导致死锁。
  2. 性能:在高并发情况下,过多的锁竞争可能会影响性能。
  3. 可用性:如果部分Redisson实例无法正常工作,RedLock可能不会工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监控和容错机制来避免,例如,定义锁的公平策略、锁的可重入性、锁的超时和释放时间、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心跳检测等。

2024-09-04



import redis
import time
 
# 连接Redis
r = redis.Redis(host='localhost', port=6379, db=0)
 
# 生产者:发送延时消息
def send_delay_message(queue_name, message, delay_seconds):
    timestamp = int(time.time()) + delay_seconds
    queue_name_key = f'{queue_name}:{timestamp}'
    r.set(queue_name_key, message)
    r.zadd('delayqueue', {queue_name_key: timestamp})
 
# 消费者:消费延时消息
def consume_delay_message(queue_name):
    while True:
        # 获取当前时间的前一秒,确保可以获取到已到期的消息
        now = int(time.time()) - 1
        # 获取到期的消息
        messages = r.zrangebyscore('delayqueue', 0, now)
        for message in messages:
            # 移除延时队列中已经处理过的消息
            r.zrem('delayqueue', message)
            # 处理消息
            print(f'Consuming message: {r.get(message).decode()}')
            r.delete(message)
        time.sleep(5)  # 每5秒检查一次延时消息
 
# 使用示例
send_delay_message('myqueue', 'Hello, Redis!', 10)  # 10秒后消费
consume_delay_message('myqueue')  # 消费延时消息

这段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Redis实现延时消息队列。首先,我们定义了连接Redis的函数和发送延时消息的函数。发送延时消息时,我们计算了消息需要被处理的时间戳,并将消息存储在Redis的一个哈希表中,同时将它的键添加到有序集合(sorted set)中,以便可以按时间戳排序。然后,我们定义了一个消费延时消息的函数,它会循环检查是否有消息已经到期,如果有,就处理这些消息。这个示例简单地打印了消费的消息,实际应用中可以替换为相应的业务逻辑。

2024-09-04

Redis是一个开源的使用C语言编写的、支持网络交互的、可基于内存也可持久化的日志型、Key-Value数据库,并提供多种语言的API。

Redis的数据类型有:String、Hash、List、Set、Sorted Set、bitmaps和HyperLogLog。

  1. String:字符串是最基本的 key-value 结构。



# 设置键值
redis.set('key', 'value')
# 获取键值
redis.get('key')
  1. Hash:在 Redis 中,Hash 是一个键值对(key-value)的无序映射。



# 设置键值对
redis.hset('hash_key', 'field1', 'value1')
# 获取键的所有字段
redis.hgetall('hash_key')
  1. List:列表是简单的字符串列表,按照插入顺序排序。你可以添加一个元素到列表的头部(左边)或者尾部(右边)。



# 在列表左侧插入元素
redis.lpush('list_key', 'value1')
# 在列表右侧插入元素
redis.rpush('list_key', 'value2')
# 获取列表所有元素
redis.lrange('list_key', 0, -1)
  1. Set:集合是无序的字符串集合。



# 添加一个或多个成员到集合
redis.sadd('set_key', 'value1')
# 返回集合中的所有成员
redis.smembers('set_key')
  1. Sorted Set:有序集合是字符串的集合,且不能重复。每个元素都关联着一个浮点数的分数。



# 添加成员及其分数到有序集
redis.zadd('zset_key', {'value1': 1, 'value2': 2})
# 通过索引范围返回有序集中的成员
redis.zrange('zset_key', 0, -1)
  1. bitmaps:Redis 从 2.2.0 版本开始支持对 String 类型进行 bit 级别的操作。



# 对 key 所储存的字符串值,设置或清除指定位上的位
redis.setbit('bitmap_key', 1, 1)
# 对 key 所储存的字符串值,获取指定位上的位值
redis.getbit('bitmap_key', 1)
  1. HyperLogLog:Redis HyperLogLog 是用来做基数统计的算法,适用于注册用户的 UV 统计。



# 添加一个或多个元素到 HyperLogLog 中
redis.pfadd('hll_key', 'value1')
# 返回给定 HyperLogLog 的基数估算值
redis.pfcount('hll_key')

以上就是 Redis 的常用数据类型和对应的 Python 代码示例。

2024-09-04

以下是在Linux环境中安装和配置JDK、Git、Maven、MySQL和Redis的简要步骤和示例代码:

  1. JDK安装



# 使用apt-get安装OpenJDK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openjdk-11-jdk -y
 
# 验证安装
java -version
  1. Git安装



# 使用apt-get安装Git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git -y
 
# 验证安装
git --version
  1. Maven安装



# 下载Maven
wget https://apache.osuosl.org/maven/maven-3/3.8.4/binaries/apache-maven-3.8.4-bin.tar.gz
 
# 解压Maven
sudo tar -xvzf apache-maven-3.8.4-bin.tar.gz -C /opt
 
# 设置环境变量
echo "export M2_HOME=/opt/apache-maven-3.8.4" | sudo tee -a /etc/profile
echo "export PATH=\$PATH:\$M2_HOME/bin" | sudo tee -a /etc/profile
 
# 应用环境变量
source /etc/profile
 
# 验证安装
mvn -version
  1. MySQL安装



# 下载MySQL APT Repository
wget https://repo.mysql.com//mysql-apt-config_0.8.16-1_all.deb
 
# 安装MySQL APT Repository
sudo dpkg -i mysql-apt-config_0.8.16-1_all.deb
 
# 在安装过程中选择MySQL版本和默认的编码
 
# 更新包列表
sudo apt-get update
 
# 安装MySQL
sudo apt-get install mysql-server -y
 
# 启动MySQL服务
sudo systemctl start mysql.service
 
# 验证安装
mysql -u root -p
  1. Redis安装



# 使用apt-get安装Redis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redis-server -y
 
# 启动Redis服务
sudo systemctl start redis-server
 
# 验证安装
redis-cli ping

请根据你的Linux发行版(如Ubuntu、CentOS等)和版本,适当调整上述命令。对于MySQL,可能需要在安装期间设置root密码和确认服务器的配置选项。对于Redis,默认配置通常就可以了。

2024-09-04

ThreadLocal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线程内的局部变量,这种变量在线程的生命周期内起作用,线程结束后,变量也随之销毁。ThreadLocal为解决多线程程序的数据共享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ThreadLocal的主要方法有:

  1. public T get() :返回此线程局部变量的当前线程副本中的值。
  2. public void set(T value):将此线程局部变量的当前线程副本中的值设置为指定值。
  3. public void remove():移除此线程局部变量的当前线程副本中的值。
  4. protected T initialValue():返回此线程局部变量的当前线程副本的初始值。这个方法是一个protected的方法,显然是为了让子类覆写而设计的。

ThreadLocal的实现原理:每个Thread内部都维护了一个ThreadLocalMap,这个Map的key是ThreadLocal实例本身,value是我们希望在线程内部共享的数据。

ThreadLocal的内存泄漏问题:由于ThreadLocal的生命周期跟Thread一样长,如果ThreadLocal没有正确的remove,那么如果Thread的生命周期非常长,比如服务器的一个工作线程,那么就会导致内存泄漏。

解决方案:

  1. 每次使用完ThreadLocal后,都调用它的remove()方法,这样最保险的避免了内存泄漏的问题。
  2. 如果ThreadLocal存储的是一个对象,那么这个对象应该实现Closeable接口,在try-with-resources语句块中使用,这样可以保证即使发生异常也能正确关闭资源。

解决方案:

在分布式系统中,我们通常需要在多个服务间共享登录状态,这时可以使用Redis来替代ThreadLocal。

  1. 用户登录后,将用户的session信息保存到Redis中,并将session的key存储在用户的cookie中。
  2. 当用户访问其他服务时,从请求中取出session的key,然后到Redis中查询session信息。

代码示例:




// 用户登录
public String login(String username, String password) {
    // 验证用户名密码
    // ...
    // 生成session信息
    String sessionId = UUID.randomUUID().toString();
    // 将session信息保存到Redis中
    redisTemplate.opsForValue().set(sessionId, new UserInfo(username), 3600, TimeUnit.SECONDS);
    // 返回sessionId
    return sessionId;
}
 
// 获取用户信息
public UserInfo getUserInfo(String sessionId) {
    return (UserInfo) redisTemplate.opsForValue().get(sessionId);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使用了Redis来存储用户的session信息,而不是使用ThreadLocal。这样,无论用户访问哪个服务,只要服务能访问到Redis,就能获取到正确的用户信息,实现了共享session登录。

2024-09-04

问题:Redis面试常问问题

解决方案:

  1. 为什么使用Redis?

    Redis是一个开源的使用C语言编写的、支持网络交互的、可基于内存亦可持久化的Key-Value数据库。

    常见的使用Redis的情景包括:缓存系统、排行榜、消息队列系统、分布式会话存储、分布式锁等。

  2. Redis的数据类型?

    Redis支持五种数据类型:string(字符串),hash(哈希),list(列表),set(集合)及zset(sorted set有序集合)。

  3. Redis的持久化方式?

    Redis提供了两种持久化方式:RDB(默认方式)和AOF。

    RDB: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将内存中的数据集快照写入磁盘,也就是Snapshotting。

    AOF:每执行一个改变数据库状态的命令,就将该命令写入磁盘。

  4. Redis的过期策略和内存淘汰机制?

    过期策略:定期检查和惰性检查。

    内存淘汰机制:noeviction(不进行淘汰),allkeys-lru(当内存不足以容纳更多数据时,在键空间中,移除最近最少使用的键),allkeys-random(在键空间中,随机移除键),volatile-lru(在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空间中,移除最近最少使用的键),volatile-random(在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空间中,随机移除键),volatile-ttl(在设置了过期时间的键空间中,移除即将过期的键)。

  5. Redis的事务?

    事务可以一次执行多个命令,本身是序列化的,但不支持回滚。

  6. Redis的分布式锁?

    使用Redis的SETNX命令实现分布式锁,可以有效地防止分布式环境下的竞争条件。

  7. Redis的Lua脚本?

    Redis可以执行Lua脚本,可以用来解决原子操作的问题。

  8. Redis的性能问题?

    使用Redis时,应注意内存的使用,避免内存溢出,并考虑使用pipeline减少网络延迟。

  9. Redis的集群方式?

    Redis提供了集群的支持,可以通过Redis Sentinel来进行自动的故障转移,以及通过Redis Cluster来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

  10. Redis的性能测试?

    使用Redis-benchmark工具进行性能测试,可以评估Redis在特定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11. Redis的配置文件?

    Redis的配置文件是redis.conf,可以在启动Redis服务时指定。

  12. Redis的主从同步?

    主从同步可以确保Redis的数据备份,主机会将数据同步到从机。

  13. Redis的监控工具?

    可以使用Redis自带的monitor命令,或者第三方工具Redis-live等。

  14. Redis的优化方法?

    优化方法包括:使用合适的数据类型,设置适当的键的过期时间,合理使用Redis的内存淘汰策略,使用pipeline,优化数据结构,使用Lua脚本等。

  15. Redis的雪崩问题?

    雪崩是指

2024-09-04

Redis 的 Set 是一种数据类型,它以无序的方式存储多个字符串元素,并保证每个元素都是唯一的。Redis 的 Set 是不允许有重复元素的。

以下是一些使用 Redis Set 的常见操作:

  1. 添加元素到 Set



import redis
 
r = redis.Redis(host='localhost', port=6379, db=0)
r.sadd('myset', 'hello')
r.sadd('myset', 'world')
r.sadd('myset', 'world')  # 再次添加 'world',由于 Set 中已经存在,所以不会添加
  1. 获取 Set 中的所有元素



print(r.smembers('myset'))  # 输出:{b'world', b'hello'}
  1. 检查元素是否在 Set 中



print(r.sismember('myset', 'hello'))  # 输出:True
print(r.sismember('myset', 'foo'))  # 输出:False
  1. 删除 Set 中的元素



r.srem('myset', 'hello')
  1. 获取 Set 的长度



print(r.scard('myset'))  # 输出:1
  1. 求两个 Set 的交集



r.sadd('myset2', 'hello')
print(r.sinter('myset', 'myset2'))  # 输出:{b'hello'}
  1. 求两个 Set 的并集



print(r.sunion('myset', 'myset2'))  # 输出:{b'world', b'hello'}
  1. 求两个 Set 的差集



print(r.sdiff('myset', 'myset2'))  # 输出:{b'world'}
  1. 随机从 Set 中取出元素



print(r.spop('myset'))  # 输出:b'world'
  1. 使用 Set 进行交集、并集、差集的操作并存储结果到一个新的 Set 中



r.sadd('myset2', 'foo')
r.sadd('myset2', 'bar')
 
# 求交集并存储到 newset
r.sinterstore('newset', 'myset', 'myset2')
print(r.smembers('newset'))  # 输出:{b'hello'}
 
# 求并集并存储到 newset
r.sunionstore('newset', 'myset', 'myset2')
print(r.smembers('newset'))  # 输出:{b'world', b'hello', b'foo', b'bar'}
 
# 求差集并存储到 newset
r.sdiffstore('newset', 'myset', 'myset2')
print(r.smembers('newset'))  # 输出:{b'world'}

以上就是 Redis Set 的一些基本操作,在 Python 中使用 Redis 库进行操作。

2024-09-04



import com.alibaba.otter.canal.client.CanalConnector;
import com.alibaba.otter.canal.client.CanalConnectors;
import com.alibaba.otter.canal.protocol.Message;
import com.alibaba.otter.canal.protocol.CanalEntry;
import redis.clients.jedis.Jedis;
 
public class CanalToRedi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连接
        CanalConnector connector = CanalConnectors.newSingleConnector(
                new InetSocketAddress(AddressUtils.getHostIp(),
                11111), "example", "", "");
 
        // 启动连接
        connector.connect();
        connector.subscribe(".*\\..*");
        Jedis jedis = new Jedis("localhost");
 
        while (true) {
            // 获取数据
            Message message = connector.getWithoutAck(1024); // 获取指定数量的数据
            long batchId = message.getId();
            if (batchId == -1 || message.getEntries().isEmpty()) {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Thread.currentThread().interrupt();
                }
            } else {
                dataHandle(message, jedis);
                connector.ack(batchId); // 确认消息消费成功
            }
        }
    }
 
    private static void dataHandle(Message message, Jedis jedis) {
        for (CanalEntry.Entry entry : message.getEntries()) {
            if (entry.getEntryType() == CanalEntry.EntryType.ROWDATA) {
                CanalEntry.RowChange rowChage = CanalEntry.RowChange.parseFrom(entry.getStoreValue());
                for (CanalEntry.RowData rowData : rowChage.getRowDatasList()) {
                    if (rowData.getAction() == CanalEntry.EventType.INSERT) {
                        // 插入数据逻辑
                        insertData(jedis, entry, rowData);
                    } else if (rowData.getAction() == CanalEntry.EventType.UPDATE) {
                        // 更新数据逻辑
                        updateData(jedis, entry, rowData);
                    } else if (rowData.getAction() == CanalEntry.EventType.DELETE) {
                        // 删除数据逻辑
                        deleteData(jedis, entry, rowData);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