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4

core dump文件是Linux系统中的一个功能,当程序因为异常情况(比如段错误)崩溃时,系统会将程序的内存状态保存到一个core文件中,以便于开发人员使用gdb等调试工具进行分析和调试。

解决方法:

  1. 确认系统是否开启了core dump功能:

    
    
    
    ulimit -c
    如果返回值是0,则表示未开启。
  2. 开启core dump功能:

    
    
    
    ulimit -c unlimited
    或者指定大小,如ulimit -c 1024。
  3. 确认core dump文件的生成路径:

    core dump文件通常生成在程序当前的工作目录。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查看或设置core dump的路径:

    
    
    
    sysctl -a | grep core_pattern
    或者临时设置:
    echo '/corefile/core-%e-%p-%t' > /proc/sys/kernel/core_pattern
  4. 如果是权限问题,确保有足够的权限来写入core dump文件。
  5. 如果上述步骤都设置正确,但仍然无法生成core dump文件,可能需要检查磁盘空间是否充足,以及是否有足够的文件系统权限。

如果你在Ubuntu 20.04上遇到了无法生成core dump文件的问题,可能是因为默认情况下,Ubuntu的AppArmor安全模块可能会阻止core dump文件的生成。你可以尝试以下步骤:

  1. 临时关闭AppArmor:

    
    
    
    sudo systemctl stop apparmor
    sudo systemctl disable apparmor
  2. 如果问题依旧,检查AppArmor的配置,并为出现问题的程序添加正确的规则。

请注意,生产环境中不建议永久关闭安全模块,因为这会降低系统的安全性。更合理的方式是调整AppArmor或其他安全模块的配置,以允许core dump文件的生成。

2024-08-14



# 创建一个tar包,包含当前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和文件夹
tar -cvf archive_name.tar *
 
# 创建一个gzip压缩的tar包,包含当前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和文件夹
tar -czvf archive_name.tar.gz *
 
# 创建一个bzip2压缩的tar包,包含指定文件夹下的所有文件和文件夹
tar -cjvf archive_name.tar.bz2 /path/to/folder
 
# 解压一个tar包到当前目录
tar -xvf archive_name.tar
 
# 解压一个gzip压缩的tar包到当前目录
tar -xzvf archive_name.tar.gz
 
# 解压一个bzip2压缩的tar包到指定目录
tar -xjvf archive_name.tar.bz2 -C /path/to/destination
 
# 注意事项
# - 使用tar命令时,请确保你有足够的权限去读取源文件和写入目标文件。
# - 选项c表示创建新的归档文件,x表示提取归档文件,v表示显示详细信息,f指定归档文件名。
# - 选项z用于gzip压缩,j用于bzip2压缩。
# - 通配符*表示当前目录下的所有文件,/path/to/folder表示特定目录路径。
# - 选项C用于指定解压目标目录。

这个例子展示了如何使用tar命令创建和提取不同类型的压缩包。注意,这些例子假设你已经有了足够的权限来读取源文件和写入目标文件。在实际使用中,你需要根据自己的文件路径和权限调整命令。

2024-08-14

在Linux中,进程间通信(IPC)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匿名管道(Pipe):提供一条管道,用于进程间的单向数据传输。
  2. 命名管道(Named Pipe):类似于匿名管道,但可以在系统中命名,允许无关进程间通信。
  3. System V 共享内存区方案:允许多个进程共享一块内存区域,是最快的IPC方式。

以下是使用这些方式的示例代码:

匿名管道:




#include <unistd.h>
 
int main() {
    int fd[2];
    if (pipe(fd) == -1) {
        return -1;
    }
 
    if (fork() == 0) {
        // 子进程写入
        close(fd[0]);
        write(fd[1], "Hello, Pipe!", 13);
        close(fd[1]);
    } else {
        // 父进程读取
        close(fd[1]);
        char buffer[20];
        read(fd[0], buffer, 20);
        printf("Received: %s\n", buffer);
        close(fd[0]);
    }
 
    return 0;
}

命名管道:




# 创建命名管道
mkfifo mypipe
 
# 一个进程写入
echo "Hello, Named Pipe!" > mypipe
 
# 另一个进程读取
cat < mypipe

System V 共享内存区方案:




#include <sys/ipc.h>
#include <sys/shm.h>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shm_id;
    char* shm_addr;
 
    // 创建共享内存
    shm_id = shmget(IPC_PRIVATE, 1024, 0666);
 
    // 连接共享内存
    shm_addr = shmat(shm_id, NULL, 0);
 
    if (fork() == 0) {
        // 子进程写入
        sprintf(shm_addr, "Hello, Shared Memory!");
    } else {
        // 父进程等待子进程写入后读取
        wait(NULL);
        printf("Received: %s\n", (char*)shm_addr);
    }
 
    // 断开共享内存
    shmdt(shm_addr);
 
    // 删除共享内存
    shmctl(shm_id, IPC_RMID, NULL);
 
    return 0;
}

这些代码提供了进程间通信的基本概念和示例。在实际应用中,你需要根据具体需求来选择合适的IPC方式,并处理好并发和同步等问题。

2024-08-14



# 安装依赖库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y libgl1-mesa-dev libglu1-mesa-dev freeglut3-dev
 
# 克隆GitHub仓库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hughperkins/splatting.git
cd splatting
 
# 编译并运行示例程序
make
./splatting

这段代码提供了在Linux环境下安装和编译3D Gaussian Splatting可视化程序的步骤。首先,通过apt-get安装OpenGL的开发库,然后从GitHub克隆源代码仓库,接着编译源代码,最后运行程序。这个过程是部署和运行该项目的必要步骤。

2024-08-14

在Linux环境下,线程安全、死锁以及单例线程池的实现可以通过C++语言来解决。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代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hread>
#include <vector>
#include <mutex>
 
// 单例线程池
class ThreadPool {
private:
    std::vector<std::thread> threads;
    std::mutex mtx;
    static ThreadPool* instance;
 
    ThreadPool() {}
 
public:
    static ThreadPool*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std::lock_guard<std::mutex> lock(mtx);
            if (!instance) {
                instance = new ThreadPool();
            }
        }
        return instance;
    }
 
    void start(int num_threads) {
        for (int i = 0; i < num_threads; ++i) {
            threads.emplace_back([]() {
                // 线程工作代码
                std::cout << "Thread is running." << std::endl;
            });
        }
    }
 
    ~ThreadPool() {
        for (auto& t : threads) {
            if (t.joinable()) {
                t.join();
            }
        }
    }
};
 
// 初始化单例对象
ThreadPool* ThreadPool::instance = nullptr;
 
int main() {
    ThreadPool* pool = ThreadPool::getInstance();
    pool->start(5);  // 启动5个线程
    return 0;
}

这段代码展示了如何创建一个单例的线程池,并在主函数中启动了5个线程。通过使用std::mutexstd::lock_guard来保证在多线程环境下的线程安全性。这个例子简单地展示了线程池的创建和启动,并没有包含完整的线程池管理功能。

2024-08-14

在Linux中,有多种方法可以查找和定位文件。以下是六种常见的方法:

  1. 使用find命令:find是最常用和强大的命令之一,可以用来查找文件系统中的文件。



find /path/to/search -name "filename"
  1. 使用locate命令:locate是一个基于数据库的工具,可以快速找到文件。首先,您需要更新数据库(通常每天自动完成)使用updatedb命令。



locate filename
  1. 使用which命令:which命令在PATH变量指定的目录中,搜索某个系统命令的位置。



which command_name
  1. 使用whereis命令:whereis命令可以搜索二进制、源和手册页的位置。



whereis command_name
  1. 使用grep命令:grep命令可以在文件中搜索字符串。



grep "string_to_search" filename
  1. 使用findgrep组合命令:可以先使用find命令查找文件,然后用grep命令在这些文件中搜索字符串。



find /path/to/search -type f -exec grep "string_to_search" {} \;

以上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优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查找文件。

2024-08-14

在Linux环境下安装RocketMQ单机版并在Spring Boot中使用的步骤如下:

  1. 安装Java环境,确保java命令可用。
  2. 下载RocketMQ二进制包:

    
    
    
    wget https://archive.apache.org/dist/rocketmq/4.9.2/rocketmq-all-4.9.2-bin-release.zip
  3. 解压RocketMQ压缩包:

    
    
    
    unzip rocketmq-all-4.9.2-bin-release.zip
  4. 配置环境变量,在.bashrc.bash_profile中添加:

    
    
    
    export ROCKETMQ_HOME=/path/to/rocketmq-all-4.9.2-bin-release
    export PATH=$PATH:$ROCKETMQ_HOME/bin
  5. 启动NameServer:

    
    
    
    nohup sh mqnamesrv &
  6. 启动Broker:

    
    
    
    nohup sh mqbroker &
  7. 创建Spring Boot项目,添加依赖: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apache.rocketmq</groupId>
            <artifactId>rocketmq-spring-boot-starter</artifactId>
            <version>2.2.1</version>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8. application.properties中配置RocketMQ:

    
    
    
    spring.rocketmq.name-server=127.0.0.1:9876
    spring.rocketmq.producer.group=my-group
  9. 发送消息的示例代码:

    
    
    
    @Service
    public class ProducerService {
        @Autowired
        private RocketMQTemplate rocketMQTemplate;
     
        public void sendMessage(String topic, String message) {
            rocketMQTemplate.convertAndSend(topic, message);
        }
    }
  10. 接收消息的示例代码:

    
    
    
    @Service
    @RocketMQMessageListener(topic = "your-topic", consumerGroup = "your-consumer_group")
    public class ConsumerService implements RocketMQListener<String>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Message(String message) {
            // 处理接收到的消息
            System.out.println("Received message: " + message);
        }
    }

确保你的防火墙设置允许使用的端口(默认是9876),并且RocketMQ服务正常运行。以上步骤安装了RocketMQ并在Spring Boot中进行了配置和消息的发送与接收。

2024-08-14

LNMT 是 Linux、Nginx、MySQL、Tomcat 的简称,这是一种常见的网站或者应用部署架构。以下是部署应用的基本步骤和简介:

  1. Linux:这是一种开源的操作系统,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
  2. Nginx:一种高性能的HTTP和反向代理服务器,用于处理静态内容和负载均衡。
  3. MySQL:一种开源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用于存储应用数据。
  4. Tomcat:一种开源的Java Servlet容器,用于运行Java Web应用程序。

部署开源应用的基本步骤:

  1. 安装Linux:可以使用命令行或者图形界面安装,例如使用CentOS的yum安装。
  2. 安装Nginx:可以使用包管理器安装,如sudo apt-get install nginx
  3. 安装MySQL:可以使用包管理器安装,如sudo apt-get install mysql-server
  4. 安装Tomcat:可以下载Tomcat的压缩包,解压后手动运行,或者使用包管理器安装。
  5. 配置Nginx:编辑Nginx配置文件,设置静态内容服务和代理到Tomcat服务器。
  6. 配置Tomcat:配置Tomcat以连接MySQL数据库,部署应用。
  7. 部署应用:将应用的WAR文件部署到Tomcat中。
  8. 启动服务:启动MySQL、Nginx和Tomcat服务。

示例配置(仅为参考,具体配置根据实际环境而定):

Nginx 配置 (/etc/nginx/nginx.conf/etc/nginx/sites-available/default):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localhost;
 
    location / {
        root   /usr/share/nginx/html;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
 
    location /app {
        proxy_pass http://localhost:8080; # Tomcat 服务器和端口
        proxy_set_header Host $host;
        proxy_set_header X-Real-IP $remote_addr;
        proxy_set_header X-Forwarded-For $proxy_add_x_forwarded_for;
    }
}

Tomcat 配置 (/path/to/tomcat/conf/server.xml):




<Context path="" docBase="/path/to/your/application" />

启动服务脚本(示例):




#!/bin/bash
sudo service mysql start
sudo service nginx start
sudo /path/to/tomcat/bin/startup.sh

确保防火墙设置允许对应的端口访问(如Nginx默认是80端口,MySQL是3306,Tomcat是8080)。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实际部署可能需要考虑更多的配置细节,如数据库连接、应用的特定配置等。

2024-08-14

在Linux环境下安装和配置数据库和中间件通常涉及以下步骤:

  1. 更新系统包索引:



sudo apt-get update
  1. 安装数据库,例如MySQL:



sudo apt-get install mysql-server
  1. 运行MySQL安全安装,设置root密码等:



sudo mysql_secure_installation
  1. 安装中间件,例如Apache服务器:



sudo apt-get install apache2
  1. 安装PHP及其MySQL扩展:



sudo apt-get install php libapache2-mod-php php-mysql
  1. 重新启动Apache服务器以应用PHP模块:



sudo systemctl restart apache2
  1. 配置虚拟主机来托管网站,编辑 /etc/apache2/sites-available/000-default.conf 文件或创建新的虚拟主机配置。
  2. 测试PHP文件以验证配置:

    创建一个简单的PHP文件,例如/var/www/html/info.php,包含以下内容:




<?php
phpinfo();
?>
  1. 通过浏览器访问该文件,检查PHP配置和模块加载情况。
  2. 安装其他中间件或数据库相关软件包,如所需。

这些步骤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数据库和中间件安装和配置示例。具体步骤可能会根据不同Linux发行版(如CentOS、Fedora等)和所需的数据库(如PostgreSQL、Oracle等)以及中间件(如Nginx、Tomcat等)有所不同。

2024-08-14

在Linux系统中,安装和删除Python可以通过包管理器来完成。以下是一些常见的Linux发行版以及如何通过它们的包管理器安装和删除Python的方法。

对于Ubuntu和Debian系统,可以使用apt包管理器:

安装Python 3: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install python3

删除Python 3:




sudo apt remove python3

对于CentOS,可以使用yumdnf(CentOS 8及以后版本):

安装Python 3:




sudo yum install python3
# 或者在CentOS 8及以后版本
# sudo dnf install python3

删除Python 3:




sudo yum remove python3
# 或者在CentOS 8及以后版本
# sudo dnf remove python3

对于Fedora,可以使用dnf

安装Python 3:




sudo dnf install python3

删除Python 3:




sudo dnf remove python3

请注意,直接删除系统自带的Python可能会导致系统工具出现问题。如果你需要管理多个版本的Python,可以考虑使用pyenv等版本管理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