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3



import com.fasterxml.jackson.databind.annotation.JsonDeserialize;
import com.fasterxml.jackson.databind.annotation.JsonSerialize;
import com.fasterxml.jackson.datatype.jsr310.ser.LocalDateTimeSerializer;
import com.fasterxml.jackson.datatype.jsr310.deser.LocalDateTimeDeserializer;
import java.time.LocalDateTime;
 
// 使用Jackson的注解来自定义LocalDateTime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public class CustomLocalDateTimeMixin {
 
    @JsonSerialize(using = LocalDateTimeSerializer.class)
    @JsonDeserialize(using = LocalDateTimeDeserializer.class)
    private LocalDateTime dateTime;
 
    public LocalDateTime getDateTime() {
        return dateTime;
    }
 
    public void setDateTime(LocalDateTime dateTime) {
        this.dateTime = dateTime;
    }
}

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混入类(Mixin),用于自定义LocalDateTime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在序列化时使用LocalDateTimeSerializer,在反序列化时使用LocalDateTimeDeserializer。这样,在Spring Boot应用中使用Redis作为缓存数据库时,就可以正确地存储和读取LocalDateTime类型的数据。

2024-09-03

问题描述的是Redis缓存问题的一些典型情况,包括缓存穿透、击穿、雪崩、双写一致性、持久化、数据淘汰策略和数据删除。以下是对这些问题的简要解释和解决方案:

  1. 缓存穿透:

    问题:查询不存在的数据,缓存和数据库都没有,导致每次请求都会打到数据库上。

    解决方案:使用布隆过滤器或者缓存空对象。

  2. 缓存击穿:

    问题:一个Key同时大量并发请求,该Key正好过期,导致大量请求打到数据库。

    解决方案:设置热点Key的过期时间随机化,或使用分布式锁。

  3. 雪崩:

    问题:大量Key同时过期,导致数据库压力剧增。

    解决方案:不同的Key设置不同的过期时间,或者使用相同的过期时间并加上随机值,避免大量Key在同一时间过期。

  4. 双写一致性:

    问题:在数据更新时,数据库和缓存更新成功,但是因为某种原因(如网络问题)导致更新不一致。

    解决方案:使用事务或锁保证操作的原子性,或使用消息队列异步通知更新缓存。

  5. 持久化:

    问题:数据丢失。

    解决方案:使用RDB或AOF进行数据持久化。

  6. 数据淘汰策略:

    问题:内存不足,需要淘汰数据。

    解决方案:使用LRU、LFU等淘汰策略。

  7. 数据删除:

    问题:数据删除后如何处理。

    解决方案:通过删除指令删除缓存数据,并确保数据库数据也被删除。

以上是对这些问题的简要解释和解决方案,具体实施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024-09-03



#include <sys/epoll.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fcntl.h>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 创建一个epoll的文件描述符
    int epfd = epoll_create(1000);      
 
    // 设置非阻塞模式
    int flags = fcntl(epfd, F_GETFL);
    fcntl(epfd, F_SETFL, flags | O_NONBLOCK);
 
    // 定义epoll_event结构体变量,用于后续的添加和处理事件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
    event.events = EPOLLIN; // 注册读事件
    event.data.fd = STDIN_FILENO; // 标准输入文件描述符
 
    // 将文件描述符添加到epoll中
    epoll_ctl(epfd, EPOLL_CTL_ADD, STDIN_FILENO, &event);
 
    // 创建一个epoll_event数组,用于存储就绪的事件
    struct epoll_event ready_events[10];
    int nready;
 
    // 循环等待事件
    while (1) {
        // 等待直到有事件发生
        nready = epoll_wait(epfd, ready_events, 10, -1);
 
        // 处理所有就绪的事件
        for (int i = 0; i < nready; i++) {
            if (ready_events[i].data.fd == STDIN_FILENO) {
                // 如果是标准输入可读,则读取并处理输入
                char buf[1024];
                int count = read(STDIN_FILENO, buf, 1023);
                if (count > 0) {
                    buf[count] = '\0'; // 确保字符串以null结尾
                    printf("Read: %s", buf);
                }
            }
        }
    }
 
    // 关闭epoll文件描述符
    close(epfd);
    return 0;
}

这段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epoll来处理标准输入的可读事件。它首先创建一个epoll的文件描述符,然后将标准输入的文件描述符添加到epoll中,并注册读事件。接着,它在一个循环中调用epoll\_wait来等待事件,并处理任何到来的输入。这个例子简单而直接地展示了epoll的使用方法,对于理解Redis的高性能设计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024-09-03

以下是使用docker-compose搭建一主两重两哨兵的Redis哨兵模式的示例代码:

首先,创建一个名为 docker-compose.yml 的文件,内容如下:




version: '3'
 
services:
  redis-master:
    image: redis:6.0.9
    ports:
      - "6379:6379"
    command: redis-server --appendonly yes --port 6379
 
  redis-slave-1:
    image: redis:6.0.9
    ports:
      - "6380:6379"
    command: redis-server --slaveof redis-master 6379 --appendonly yes --port 6380
 
  redis-slave-2:
    image: redis:6.0.9
    ports:
      - "6381:6379"
    command: redis-server --slaveof redis-master 6379 --appendonly yes --port 6381
 
  redis-sentinel-1:
    image: redis:6.0.9
    ports:
      - "26379:26379"
    command: redis-sentinel /etc/redis/sentinel.conf
    volumes:
      - ./sentinel.conf:/etc/redis/sentinel.conf
 
  redis-sentinel-2:
    image: redis:6.0.9
    ports:
      - "26380:26379"
    command: redis-sentinel /etc/redis/sentinel.conf
    volumes:
      - ./sentinel.conf:/etc/redis/sentinel.conf
 

然后,在同一目录下创建哨兵配置文件 sentinel.conf,内容如下:




port 26379
dir /tmp
sentinel monitor mymaster redis-master 6379 2
sentinel down-after-milliseconds mymaster 30000
sentinel parallel-syncs mymaster 1
sentinel failover-timeout mymaster 180000

请确保修改 sentinel.conf 文件的权限,使其可以被 Docker 容器读取。

最后,通过以下命令启动服务:




docker-compose up -d

这将会启动一个Redis主实例、两个Redis从实例(重复配置)以及两个Redis哨兵实例。哨兵实例共享一个配置文件,通过卷(volume)挂载到容器内部。

注意:

  1. 确保你的 docker-compose.yml 文件和 sentinel.conf 文件的路径正确,并且 sentinel.conf 文件权限允许。
  2. 版本号(如 6.0.9)需要根据你的实际Redis镜像版本进行替换。
2024-09-03

在CentOS 7上安装Redis 6.2.6,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安装依赖:



sudo yum install -y gcc tcl
  1. 下载Redis 6.2.6:



wget http://download.redis.io/releases/redis-6.2.6.tar.gz
  1. 解压Redis压缩包:



tar xzf redis-6.2.6.tar.gz
  1. 编译Redis:



cd redis-6.2.6
make
  1. 安装Redis:



sudo make install
  1. 启动Redis服务:



redis-server

如果需要将Redis作为后台服务运行,可以修改配置文件redis.conf,将daemonize设置为yes,然后使用以下命令启动:




redis-server /path/to/redis.conf

以上步骤会在CentOS 7上安装Redis 6.2.6,并将其作为前台进程启动。如果需要将Redis作为服务安装并使其随系统启动而启动,可以创建一个systemd服务单元文件。

2024-09-03

Redis配置文件是一个文本文件,其中包含了Redis服务器的配置指令。配置文件的默认名称为redis.conf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Redis配置指令及其说明:

  1. daemonize:是否以守护进程方式运行。
  2. port:监听的端口号。
  3. logfile:日志文件路径。
  4. databases:设置数据库的数量。
  5. save:设置保存快照的频率。
  6. dir:设置工作目录,dump.rdb和快照将存储在此目录。
  7. requirepass:设置客户端连接时需要使用的密码。
  8. masterauth:设置连接到 master 的密码。
  9. maxclients:设置服务器允许的最大客户端数量。
  10. maxmemory:设置最大内存。

示例配置:




# 以守护进程方式运行
daemonize yes
 
# 监听的端口号
port 6379
 
# 日志文件路径
logfile "/var/log/redis/redis-server.log"
 
# 设置数据库的数量
databases 16
 
# 保存快照的频率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 设置工作目录
dir /var/lib/redis
 
# 设置客户端连接时需要的密码
requirepass mysecretpassword
 
# 设置连接到 master 的密码
masterauth mymasterpassword
 
# 设置服务器允许的最大客户端数量
maxclients 10000
 
# 设置最大内存
maxmemory 2gb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配置示例,实际生产环境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更复杂的配置。

2024-09-03

Redis可以通过List结构实现消息队列。以下是使用Redis的LPUSHBRPOP命令实现消息队列的基本步骤和示例代码:

生产者(Push消息):




import redis
 
# 连接Redis
r = redis.Redis(host='localhost', port=6379, db=0)
 
# 消息内容
message = 'Hello, Redis!'
 
# 将消息推入队列
r.lpush('myqueue', message)

消费者(Pop消息并处理):




import redis
 
# 连接Redis
r = redis.Redis(host='localhost', port=6379, db=0)
 
while True:
    # 阻塞方式从队列中取出消息
    # 如果没有消息,会一直等待
    message = r.brpop('myqueue', timeout=5)
    
    if message:
        # 处理消息
        print(f"Received Message: {message[1].decode()}")
    else:
        # 超时处理或者继续等待
        print("Waiting for messages...")

这个例子中,生产者使用LPUSH将消息推入名为myqueue的List中。消费者使用BRPOP从List中阻塞地取出消息并处理它们。如果队列为空,BRPOP会阻塞一段时间(这里设置的是5秒),然后继续尝试。这个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消息队列的功能。

2024-09-03

事故背景:

某电商平台在618期间,由于数据热加载导致Redis中某个Key的访问量剧增,触发了Redis的内存上限警告,并引发了服务响应变慢,最终导致了服务不可用。

原因分析:

  1. 数据热加载:在高峰时间,系统自动加载了大量热门商品数据到Redis缓存中。
  2. 大Key:加载到Redis中的某个Key包含了大量数据,超过了Redis单个Key的大小限制。
  3. 内存限制:Redis配置的内存上限不足以应对热Key引发的内存需求。

解决方法:

  1. 避免大Key:通过数据分片,将大Key拆分成多个小Key来存储数据。
  2. 监控Key大小:定期监控Key的大小,并采取预防措施,如主动分片数据。
  3. 调整Redis配置:增加Redis的内存配额,确保系统有足够的内存来应对热Key。
  4. 优化数据结构:使用更节省内存的数据结构存储数据。
  5. 限流:对于高频访问的Key实施访问限流,避免大量并发请求压垮Redis。

总结:

通过事先规划和监控,以及在遇到问题时的合理处理,可以有效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同时,对于Redis的使用应当注意数据的分片和监控,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2024-09-03

该问题涉及到的技术栈包括Spring Boot、RocketMQ和Redis,并且要求实现10W级的QPS。以下是一个简化的解决方案,但请注意,这仅是一个示例,实际的生产环境实现可能需要更多的考量和优化:

  1. 使用Spring Boot创建接口:

    创建一个RESTful API,用于接收抢单请求。

  2. 使用RocketMQ:

    将抢单请求发送到RocketMQ消息队列中。

  3. 使用Redis:

    • 使用Redis的原子操作来实现库存的扣除。
    • 使用Redis的锁机制来确保在分布式环境下的线程安全。
  4. 消费者(抢单逻辑):

    订阅RocketMQ的消息,并实现抢单的逻辑。

示例代码:

接口: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SeckillController {
    @Autowired
    private RocketMQTemplate rocketMQTemplate;
 
    @PostMapping("/startSeckill")
    public ResponseEntity<?> startSeckill(@RequestBody SeckillRequest request) {
        rocketMQTemplate.send("seckill-topic", MessageBuilder.withPayload(request).build());
        return ResponseEntity.ok("Request queued for processing");
    }
}

消费者:




@Component
@RocketMQMessageListener(topic = "seckill-topic", consumerGroup = "seckill-consumer")
public class SeckillConsumer implements RocketMQListener<SeckillRequest> {
    @Autowired
    private StringRedisTemplate redisTemplate;
 
    @Override
    public void onMessage(SeckillRequest request) {
        String key = "product_" + request.getProductId();
        // 使用Redis的原子减操作来实现库存的扣除
        if (redisTemplate.opsForValue().decrement(key) >= 0) {
            // 库存足够,执行抢单成功的逻辑
            handleSuccessfulSeckill(request);
        } else {
            // 库存不足
            handleFailedSeckill(request);
        }
    }
 
    private void handleSuccessfulSeckill(SeckillRequest request) {
        // 抢单成功的逻辑
    }
 
    private void handleFailedSeckill(SeckillRequest request) {
        // 抢单失败的逻辑
    }
}

请求实体:




public class SeckillRequest {
    private Long productId;
    // 其他参数...
}

以上代码仅为示例,实际应用时需要考虑更多的细节,例如超卖问题、异常处理、服务的高可用性等。此外,10W级的QPS需要在基础架构层面进行优化,包括但不限于服务器的选择、网络的配置、数据库的优化、JVM调优等。

2024-09-03

Redis(Remote Dictionary Server)通常被描为一个开源的、使用C语言编写的、支持网络的、基于内存的数据结构存储、获取、操作的服务器。它可以用作数据库、缓存和消息中间件。

Redis作为分布式系统的“瑞士军刀”,意味着它是一种灵活、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可以用作构建大型分布式系统的关键组件。

Redis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支持多种数据类型、丰富的功能、高性能、可持久化、集群支持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得Redis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如缓存、消息队列、分布式锁、分布式集群等。

Redis的主要功能:

  1. 数据类型丰富:String、Hash、List、Set、Sorted Set(有序集合)。
  2. 支持持久化:可以将内存中的数据保存到硬盘中,重启时加载。
  3. 支持复制:实现数据的多份复制,可用于数据备份和恢复。
  4. 支持高可用和分布式:通过Sentinel和Cluster可以实现高可用和分布式。
  5. 支持Lua脚本:可以用Lua脚本执行更复杂的操作。

因此,可以说Redis是分布式系统中的瑞士军刀,它以其丰富的数据类型、高效的性能、丰富的功能和可靠的复制和持久化机制,为分布式系统提供了强大而灵活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