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3

在CentOS上进行分布式部署前端、后端和Redis中间件,你需要按以下步骤操作:

  1. 前端代码部署:

    • 在CentOS上安装Nginx或Apache。
    • 将前端代码(通常是静态文件)复制到Nginx或Apache的web根目录下。
    • 配置服务器以服务静态文件并确保正确设置路由。
  2. 后端代码部署:

    • 安装Java环境(如果你的后端是Java)或相应的语言环境(如Python, Node.js等)。
    • 部署后端应用服务器(如Tomcat, Jetty, Gunicorn, PM2等)。
    • 将后端代码部署到服务器上。
    • 配置服务器以运行你的后端应用。
  3. Redis中间件部署:

    • 安装Redis服务器。
    • 配置Redis,确保网络访问权限和持久化设置。
    • 在后端应用中配置Redis连接。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示例:




# 安装Nginx
sudo yum install nginx
 
# 启动Nginx
sudo systemctl start nginx
 
# 将前端代码复制到Nginx目录
sudo cp -r /path/to/frontend /var/www/html
 
# 安装Java
sudo yum install java-1.8.0-openjdk
 
# 安装Redis
sudo yum install redis
 
# 启动Redis
sudo systemctl start redis

在这个例子中,你需要替换/path/to/frontend为你的实际前端代码路径,并在你的后端应用配置中指定Redis连接信息。

请注意,这些命令可能需要根据你的CentOS版本和具体需求进行调整。

2024-08-23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 中间件,用于解析URL编码的请求体
app.use(express.urlencoded({ extended: true }));
 
// 中间件,用于解析JSON格式的请求体
app.use(express.json());
 
// 主页路由
app.get('/', (req, res) => {
  res.send('主页');
});
 
// API路由
app.get('/api/items', (req, res) => {
  res.json([{ id: 1, name: 'Item 1' }, { id: 2, name: 'Item 2' }]);
});
 
// 监听3000端口
app.listen(3000, () => {
  console.log('服务器运行在 http://localhost:3000/');
});

这段代码创建了一个简单的Express服务器,使用了Express的中间件来处理请求体的解析,并定义了两个路由:一个用于主页,一个用于API端点。服务器监听3000端口,并在控制台输出服务器运行的地址。这是一个典型的Node.js和Express框架的使用例子。

2024-08-23

MQ,即Message Queue,消息队列,是一种应用间的通信方式,可用于分布式系统、异步处理、流量控制等场景。

常见的MQ中间件包括:

  1. Apache ActiveMQ
  2. Apache Kafka (由Apache开发,被多家公司使用,特别是在大数据和实时处理领域)
  3. IBM WebSphere MQ
  4. RabbitMQ (使用Erlang语言开发,支持多种协议,如AMQP)
  5. RocketMQ (由阿里巴巴开发,用于交易型应用,具有高吞吐量和高可用性)
  6. IBM MQ (支持多种协议,如MQTT,支持跨平台和多种编程语言)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Python示例,使用RabbitMQ创建一个消息生产者和消费者:




# 安装依赖:pip install pika
import pika
 
# 消息生产者
def send_message(message):
    connection = pika.BlockingConnection(pika.ConnectionParameters('localhost'))
    channel = connection.channel()
 
    channel.queue_declare(queue='hello')
 
    channel.basic_publish(exchange='',
                          routing_key='hello',
                          body=message)
    print(" [x] Sent %r" % message)
    connection.close()
 
# 消息消费者
def receive_message():
    connection = pika.BlockingConnection(pika.ConnectionParameters('localhost'))
    channel = connection.channel()
 
    channel.queue_declare(queue='hello')
 
    def callback(ch, method, properties, body):
        print(" [x] Received %r" % body)
 
    channel.basic_consume(queue='hello', on_message_callback=callback, auto_ack=True)
 
    print(' [*] Waiting for messages. To exit press CTRL+C')
    channel.start_consuming()
 
# 生产者发送消息
send_message('Hello World!')
 
# 消费者等待并接收消息
receive_message()

这个示例演示了如何使用Python和RabbitMQ创建一个简单的消息队列。生产者发送消息到队列,消费者从队列中接收消息并处理。

2024-08-23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github.com/gin-gonic/gin"
    "net/http"
)
 
func main() {
    router := gin.Default() // 创建一个带有默认中间件的路由器
 
    // 定义一个全局的404处理器
    router.NoRoute(func(c *gin.Context) {
        c.String(http.StatusNotFound, "404 NOT FOUND: %s", c.Request.URL.Path)
    })
 
    // 文件上传的处理器
    router.POST("/upload", func(c *gin.Context) {
        // 假设这里有文件上传的处理逻辑
        // 例如:c.SaveUploadedFile(c.Request.FormFile("upload"), "./uploads")
        c.String(http.StatusOK, "文件上传成功")
    })
 
    // 启动服务器
    router.Run(":8080")
}
 
// 自定义中间件示例
func MyMiddleware() gin.HandlerFunc {
    return func(c *gin.Context) {
        // 在这里可以进行一些请求处理前的逻辑
        fmt.Println("中间件处理前")
 
        // 调用下一个中间件或处理器
        c.Next()
 
        // 在这里可以进行一些响应处理后的逻辑
        fmt.Println("中间件处理后")
    }
}

这个示例代码展示了如何在Gin框架中创建一个带有默认中间件的路由器,并设置了一个全局的404处理器。同时,展示了如何实现一个简单的文件上传处理器,以及如何创建和使用一个自定义的中间件。

2024-08-23

Nacos 配置服务端的源码分析涉及的内容较多,但我们可以提供一个概览性的分析。

Nacos 配置服务主要负责管理和提供配置信息的存储以及变更通知。以下是配置服务端的核心类和方法的概览:

  1. ConfigService 类:客户端用来进行配置操作的主要接口。
  2. ConfigController 控制器:接收客户端请求,处理配置的查询、发布和监听,并返回响应。
  3. PersistService 类:负责配置数据的持久化存储。
  4. ConfigCacheService 类:负责本地缓存的配置数据。
  5. EventDispatcher 类:负责配置变更事件的监听和通知。
  6. MetricsMonitor 类:负责记录服务端的运行指标,如请求频率、响应时间等。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服务端处理配置查询的伪代码示例:




// ConfigController 控制器中的查询方法
public String queryConfig(String dataId, String group) {
    // 调用服务层获取配置信息
    String config = persistService.getConfig(dataId, group);
    // 如果配置不存在,返回错误信息
    if (config == null) {
        return "配置不存在";
    }
    // 返回配置信息
    return config;
}
 
// PersistService 实现中的获取配置方法
public String getConfig(String dataId, String group) {
    // 从数据库或文件系统读取配置信息
    String config = readConfigFromDisk(dataId, group);
    // 返回配置信息
    return config;
}
 
// PersistService 实现中的从磁盘读取配置的辅助方法
private String readConfigFromDisk(String dataId, String group) {
    // 实现细节,如文件路径构建、文件读取等
    // ...
}

这个示例展示了一个简化的流程,实际的实现会涉及更多细节,比如安全认证、缓存策略、异常处理等。

注意:源码分析需要具体查看 Nacos 配置服务的实现细节,并非提供完整的源码分析。

2024-08-23



// 引入Redux的applyMiddleware函数和compose函数
import { applyMiddleware, compose } from 'redux';
 
// 自定义的日志中间件
const logger = store => next => action => {
  console.log('dispatching', action);
  let result = next(action);
  console.log('next state', store.getState());
  return result;
};
 
// 自定义的异步中间件
const thunk = store => next => action =>
  typeof action === 'function' ? action(store.dispatch, store.getState) : next(action);
 
// 创建一个Redux store,并应用自定义的中间件
const createStoreWithMiddleware = compose(
  applyMiddleware(logger, thunk)
)(createStore);
 
// 使用自定义的createStoreWithMiddleware来创建store
const store = createStoreWithMiddleware(reducer);

这段代码首先引入了Redux的applyMiddlewarecompose函数。然后定义了两个简单的中间件:loggerthunklogger用于记录每次dispatch的action和更新后的state。thunk中间件允许dispatch函数接收一个thunk函数作为action,这样可以在store中进行异步操作。最后,使用composeapplyMiddleware将自定义的中间件应用到createStore上,创建了一个新的createStoreWithMiddleware函数,并使用这个新函数来创建Redux store。

2024-08-23



const Koa = require('koa');
const Router = require('koa-router');
const jwt = require('koa-jwt');
 
// 创建一个Koa应用
const app = new Koa();
const router = new Router();
 
// 配置JWT中间件
const secret = '你的秘钥'; // 应该是一个复杂的随机字符串
app.use(jwt({ secret }));
 
// 定义一个JWT验证后才能访问的路由
router.get('/protected', async (ctx) => {
  ctx.body = '这是一个受保护的路由,你已经通过JWT验证';
});
 
// 配置路由中间件
app.use(router.routes());
 
// 启动服务器
app.listen(3000);
 
console.log('服务器运行在 http://localhost:3000/');

这段代码创建了一个简单的Koa服务器,使用了koa-jwt中间件来保护一个路由。当访问/protected时,需要提供一个有效的JWT,否则会返回401未授权的响应。这是一个典型的在实际应用中使用JWT的例子。

2024-08-23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log"
    "net/http"
 
    "github.com/gin-gonic/gin"
)
 
func main() {
    router := gin.Default() // 创建一个带有默认中间件的路由器
 
    // 设置一个简单的 GET 路由
    router.GET("/hello", func(c *gin.Context) {
        c.String(http.StatusOK, "Hello, World!")
    })
 
    // 启动服务器
    if err := router.Run(":8080"); err != nil {
        log.Fatal(err)
    }
}
 
// 打印请求和回包内容的函数
func logMiddleware() gin.HandlerFunc {
    return func(c *gin.Context) {
        // 请求日志:请求方法、URL、IP
        start := time.Now()
        c.Next() // 处理请求
        end := time.Now()
 
        log.Printf("[%s] %s %s - %v\n",
            c.Request.Method,
            c.Request.RequestURI,
            c.ClientIP(),
            end.Sub(start),
        )
 
        // 响应日志:状态码、响应时间、Body
        log.Printf("Response Body: %s", c.Writer.Body)
    }
}

这个示例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Gin框架创建一个简单的Web服务器,并使用自定义的日志中间件来优雅地打印请求和响应内容。这对于开发者了解HTTP请求和响应的详细信息非常有帮助,也可以作为开发中的调试工具。

2024-08-23

在Golang的Gin框架中,Next()函数是中间件中的一个关键概念。Next()函数的主要目的是执行下一个中间件或路由处理器。如果你想在执行Next()之前或之后传递值,你可以使用context对象来实现。

以下是一个示例,展示了如何在Gin中使用Next()函数以及如何传递值:




package main
 
import (
    "github.com/gin-gonic/gin"
    "net/http"
)
 
func main() {
    r := gin.Default()
 
    // 中间件1
    r.Use(func(c *gin.Context) {
        c.Set("request_id", "12345")
        println("中间件1: 设置了request_id")
        c.Next()
        println("中间件1: 继续执行后续操作")
    })
 
    // 中间件2
    r.Use(func(c *gin.Context) {
        requestID := c.MustGet("request_id").(string)
        println("中间件2: 获取到的request_id是", requestID)
        c.Next()
    })
 
    // 路由处理器
    r.GET("/", func(c *gin.Context) {
        requestID := c.MustGet("request_id").(string)
        println("路由处理器: 获取到的request_id是", requestID)
        c.String(http.StatusOK, "Hello, World!")
    })
 
    r.Run()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定义了两个中间件和一个路由处理器。在第一个中间件中,我们使用c.Set()方法设置了一个键值对,然后调用c.Next()执行下一个中间件或路由处理器。在第二个中间件中,我们通过c.MustGet()获取了之前设置的值,并打印了出来。在路由处理器中,我们同样通过c.MustGet()获取了之前设置的值,并在执行完成后返回了响应。

在实际应用中,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在中间件之间传递值,并确保在Next()被调用之后继续执行后续的逻辑。

2024-08-23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Golang中间件示例,用于限制通过API的IP请求频率。




package main
 
import (
    "net/http"
    "time"
)
 
type IpRateLimit struct {
    // 存储IP请求记录的map
    ipRateMap map[string]int
    // 时间窗口,例如5秒
    duration time.Duration
    // 允许的最大请求数
    limit int
}
 
// 中间件处理函数
func (l *IpRateLimit) ServeHTTP(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next http.HandlerFunc) {
    ip := r.RemoteAddr
    if l.ipRateMap[ip] >= l.limit {
        http.Error(w, "Too many requests", http.StatusTooManyRequests)
        return
    }
    for k, v := range l.ipRateMap {
        if time.Now().Sub(v) > l.duration {
            delete(l.ipRateMap, k)
        }
    }
    l.ipRateMap[ip] = time.Now()
    next(w, r)
}
 
func main() {
    // 初始化IP限流中间件
    ipRateLimiter := &IpRateLimit{
        ipRateMap: make(map[string]int),
        duration:  5 * time.Second,
        limit:     10,
    }
 
    http.Handle("/api", ipRateLimiter.ServeHTTP(http.HandlerFunc(func(w http.ResponseWriter, r *http.Request) {
        w.Write([]byte("Hello, World!"))
    })))
 
    http.ListenAndServe(":8080", nil)
}

这段代码创建了一个简单的IP请求频率限制器,它记录每个IP在过去5秒内的请求次数,并且如果请求超过设定的限制(例如10次/5秒),则中间件会返回一个429 Too Many Requests的HTTP状态码。这个示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扩展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