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0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ipc.h>
#include <sys/shm.h>
#include <string.h>
 
#define SHM_SIZE 1024
 
int main() {
    key_t key = ftok("shmkey", 65); // 生成key
    int shmid = shmget(key, SHM_SIZE, IPC_CREAT | 0666); // 创建共享内存
    if (shmid < 0) {
        perror("shmget");
        exit(1);
    }
 
    char *shmaddr = (char *)shmat(shmid, NULL, 0); // 映射共享内存
    if ((int)shmaddr == -1) {
        perror("shmat");
        exit(1);
    }
 
    printf("Attached shared memory at address %p\n", shmaddr);
    strcpy(shmaddr, "Hello from shared memory"); // 写入数据
 
    sleep(10); // 保持进程运行,等待另一个进程访问共享内存
 
    if (shmctl(shmid, IPC_RMID, NULL) == -1) { // 删除共享内存
        perror("shmctl");
        exit(1);
    }
 
    shmdt(shmaddr); // 断开共享内存映射
    return 0;
}

这段代码首先使用ftok生成key,然后通过shmget创建共享内存,并通过shmat将其映射到当前进程的地址空间。然后,它将一个字符串复制到共享内存中。最后,代码使用shmctl删除共享内存,并使用shmdt断开映射。这个例子展示了如何使用System V共享内存进行简单的进程间通信。

2024-08-10

在Shell脚本中,变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Shell变量可以存储文本、数值等信息,并可以用于条件判断、循环等控制结构。

  1. 变量的定义和使用

在Shell脚本中,可以通过$变量名来获取变量的值。




# 定义变量
name="Linux"
 
# 使用变量
echo "Hello, $name!"
  1. 变量类型

在Shell中,变量分为环境变量、全局变量、局部变量和shell变量。

  • 环境变量:由export关键字导出的变量,可在子Shell中使用。
  • 全局变量:在函数外定义的变量,可在任何地方使用。
  • 局部变量:在函数内定义的变量,只在函数内部使用。
  • Shell变量:由Shell程序设置的特殊变量。
  1. 变量的命名

变量名可以包含字母、数字和下划线,但不能以数字开头。

  1. 变量的作用范围

根据变量的作用范围,可以将变量分为局部变量和环境变量。

  • 局部变量:只在当前Shell实例中有效。
  • 环境变量:在当前Shell及其子Shell中有效。
  1. 变量的输出和赋值

在Shell中,可以使用echoprintf命令输出变量,使用=进行变量赋值。




# 输出变量
echo $name
 
# 赋值变量
age=20
echo $age
  1. 变量的删除

可以使用unset命令删除变量。




unset name
  1. 变量的扩展

在Shell中,可以使用花括号{}来明确变量名的边界。




# 定义变量
filename="report.txt"
 
# 使用变量
echo "The file is ${filename}."
  1. 变量的替换

变量替换可以进一步控制变量的显示。

  • ${变量名:起始位置:长度}:提取子串。
  • ${#变量名}:获取长度。
  • ${变量名#模式}:删除最短匹配。
  • ${变量名##模式}:删除最长匹配。
  • ${变量名%模式}:删除最短匹配。
  • ${变量名%%模式}:删除最长匹配。
  • ${变量名/模式/替换字符串}:替换第一个匹配。
  • ${变量名//模式/替换字符串}:替换所有匹配。



# 定义变量
url="http://www.example.com/index.html"
 
# 变量替换
echo "${url##*/}" # 输出 index.html
echo "${url%/*}" # 输出 http://www.example.com
  1. 变量的增量

可以使用$((表达式))$[表达式]进行算术运算。




# 定义变量
num=10
 
# 增量
num=$((num+1))
echo $num # 输出 11
  1. 变量的条件判断

可以使用[ ]进行条件判断。




# 定义变量
name="Linux"
 
# 条件判断
if [ "$name" = "Linux" ]; then
  echo "Hello, Linux!"
fi

以上是Shell变量的基础知识,在实际使用中,还可以结

2024-08-10

在Linux系统中,可以使用du命令和df命令来查看当前目录的总大小和总磁盘空间。

查看当前目录的总大小,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du -sh .

这里的参数解释:

  • -s 表示汇总目录的大小。
  • -h 表示以人类可读的格式显示(例如,KB、MB、GB)。
  • . 表示当前目录。

查看整个文件系统的总磁盘空间,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df -h

这里的参数解释:

  • -h 表示以人类可读的格式显示(例如,KB、MB、GB)。

以上命令会列出整个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包括挂载点、总空间、已用空间、可用空间等信息。

2024-08-10

OpenCV是一个开源的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软件库。以下是在Linux系统上安装OpenCV的步骤:

  1. 更新系统包索引并安装必要的依赖项:



sudo apt-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build-essential cmake git pkg-config libgtk-3-dev \
libavcodec-dev libavformat-dev libswscale-dev libv4l-dev \
libxvidcore-dev libx264-dev libjpeg-dev libpng-dev libtiff-dev \
gfortran openexr libatlas-base-dev python3-dev python3-numpy \
libtbb2 libtbb-dev libdc1394-22-dev
  1. 从GitHub上克隆OpenCV和OpenCV\_contrib仓库:



mkdir ~/opencv_build && cd ~/opencv_build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opencv/opencv.git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opencv/opencv_contrib.git
  1. 编译OpenCV:



cd ~/opencv_build/opencv
mkdir build && cd build
 
cmake -D CMAKE_BUILD_TYPE=RELEASE \
      -D CMAKE_INSTALL_PREFIX=/usr/local \
      -D INSTALL_C_EXAMPLES=ON \
      -D INSTALL_PYTHON_EXAMPLES=ON \
      -D OPENCV_GENERATE_PKGCONFIG=ON \
      -D OPENCV_EXTRA_MODULES_PATH=~/opencv_build/opencv_contrib/modules \
      -D BUILD_EXAMPLES=ON ..
 
make -j$(nproc)
sudo make install
sudo ldconfig
  1. 验证安装:



pkg-config --modversion opencv4

如果返回了OpenCV的版本号,则表示安装成功。

注意:如果你使用的是Python3,你可能需要设置PYTHON3\_EXECUTABLE,例如:




cmake -D CMAKE_BUILD_TYPE=RELEASE \
      -D CMAKE_INSTALL_PREFIX=/usr/local \
      -D PYTHON3_EXECUTABLE=/usr/bin/python3 \
      -D PYTHON_INCLUDE_DIR=/usr/include/python3.6 \
      -D PYTHON_LIBRARY=/usr/lib/x86_64-linux-gnu/libpython3.6m.so \
      -D PYTHON3_NUMPY_INCLUDE_DIRS=/usr/local/lib/python3.6/dist-packages/numpy/core/include \
      -D INSTALL_C_EXAMPLES=ON \
      -D INSTALL_PYTHON_EXAMPLES=ON \
      -D OPENCV_GENERATE_PKGCONFIG=ON \
      -D OPENCV_EXTRA_MODULES_PATH=~/opencv_build/opencv_contrib/modules \
      -D BUILD_EXAMPLES=ON ..

请根据你的Python版本和环境调整上面的路径。

2024-08-10

在阿里云服务器上安装Nginx的步骤如下:

  1. 更新软件包索引:



sudo apt-get update
  1. 安装Nginx:



sudo apt-get install nginx
  1. 启动Nginx服务:



sudo systemctl start nginx
  1. 设置Nginx开机自启:



sudo systemctl enable nginx
  1. 检查Nginx服务状态:



sudo systemctl status nginx
  1. 如果需要,可以通过以下命令停止Nginx服务:



sudo systemctl stop nginx
  1. 如果需要,可以通过以下命令重新启动Nginx服务:



sudo systemctl restart nginx
  1. 通过浏览器访问服务器公网IP地址,应该能看到Nginx的欢迎页面。

注意:以上命令适用于基于Debian或Ubuntu的系统。如果您使用的是CentOS或其他Linux发行版,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包管理命令(如yumdnf)。

2024-08-09

Petal Linux是一个基于Linux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专为嵌入式系统设计。在Ubuntu 22.04上安装Petal Linux 2023.2,你需要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 下载Petal Linux 2023.2镜像。
  2. 准备一个大于4GB的U盘。
  3. 使用dd工具将Petal Linux镜像写入U盘。
  4. 从U盘启动你的目标设备。

以下是具体的命令步骤:

  1. 下载Petal Linux 2023.2镜像:

    访问Petal Linux官方网站下载页面,根据你的目标硬件和需求下载适当的镜像。

  2. 准备U盘:

    确保U盘中没有重要数据,并且容量至少4GB。

  3. 写入镜像到U盘:

    
    
    
    sudo dd if=path_to_petal_linux_image.bin of=/dev/sdX bs=4M status=progress

    注意替换path_to_petal_linux_image.bin为你的Petal Linux镜像路径,替换/dev/sdX为你的U盘设备名(使用lsblkdf -h命令查看)。

  4. 从U盘启动:

    重启你的目标设备,并在启动时进入BIOS/UEFI设置,将启动顺序更改为从U盘启动。

请注意,这些步骤可能会破坏数据,操作前请确保备份重要数据。此外,具体步骤可能会根据Petal Linux版本和硬件差异有所变化。如有疑问,请参考Petal Linux安装指南或联系硬件供应商。

2024-08-09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wait.h>
#include <unistd.h>
 
int main() {
    pid_t pid;
 
    // 创建一个子进程
    pid = fork();
 
    if (pid < 0) {
        // 如果fork失败,打印错误并退出
        perror("fork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if (pid == 0) {
        // 子进程
        printf("子进程: 我是pid %d,我要死了\n", getpid());
        // 子进程结束,成为僵尸进程
        exit(EXIT_SUCCESS);
    } else {
        // 父进程
        int child_status;
        pid_t child_pid;
 
        // 等待任何子进程结束
        child_pid = wait(&child_status);
 
        if (WIFEXITED(child_status)) {
            // 子进程正常结束
            printf("父进程: 我得到了子进程 %d 的结束状态 %d\n", child_pid, WEXITSTATUS(child_status));
        } else {
            // 子进程非正常结束(如收到信号导致)
            printf("父进程: 子进程 %d 是非正常死亡\n", child_pid);
        }
    }
 
    return 0;
}

这段代码首先通过fork()创建一个子进程。子进程打印一条信息后调用exit()结束,成为僵尸进程。父进程调用wait()等待子进程结束,并根据子进程的结束状态打印相应的信息。这个过程展示了僵尸进程的产生,以及如何通过wait()系统调用来处理僵尸进程。

2024-08-09

在Linux中,进程间通信(IPC)的一种方式是使用共享内存。共享内存允许两个或多个进程共享同一块物理内存区域,进程可以直接读写这块内存而不需要进行数据拷贝。

以下是使用共享内存进行进程间通信的基本步骤和示例代码:

  1. 创建共享内存对象。
  2. 连接共享内存对象到当前进程的地址空间。
  3. 映射共享内存到本地地址空间。
  4. 进行数据读写。
  5. 解除映射。
  6. 删除共享内存对象。

示例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ipc.h>
#include <sys/shm.h>
#include <string.h>
 
#define SHM_SIZE 1024
 
int main() {
    int shm_id;
    char* shm_addr;
 
    // 创建共享内存
    if ((shm_id = shmget(IPC_PRIVATE, SHM_SIZE, 0666)) < 0) {
        perror("shmget");
        exit(1);
    }
 
    // 连接共享内存
    if ((shm_addr = (char*)shmat(shm_id, NULL, 0)) < (char*)0) {
        perror("shmat");
        exit(1);
    }
 
    // 写入数据
    strcpy(shm_addr, "Hello from shared memory");
 
    // 读取数据
    printf("Data in shared memory: %s\n", shm_addr);
 
    // 解除映射
    if (shmdt(shm_addr) < 0) {
        perror("shmdt");
        exit(1);
    }
 
    // 删除共享内存对象
    if (shmctl(shm_id, IPC_RMID, NULL) < 0) {
        perror("shmctl");
        exit(1);
    }
 
    return 0;
}

这段代码创建了一个共享内存段,然后连接到当前进程并映射到地址空间。接着,它向共享内存写入一个字符串,然后读取并打印这个字符串。最后,它解除映射并删除共享内存对象。

2024-08-09



#include <pthread.h>
#include <stdio.h>
 
pthread_mutex_t mutex = PTHREAD_MUTEX_INITIALIZER;
pthread_cond_t cond = PTHREAD_COND_INITIALIZER;
 
void* thread_routine(void* arg) {
    // 获取互斥锁
    pthread_mutex_lock(&mutex);
    printf("线程等待条件...\n");
    // 等待条件变量被触发
    pthread_cond_wait(&cond, &mutex);
    printf("条件变量被触发,线程继续执行。\n");
    // 释放互斥锁
    pthread_mutex_unlock(&mutex);
    return NULL;
}
 
int main() {
    pthread_t thread_id;
    // 创建线程
    pthread_create(&thread_id, NULL, &thread_routine, NULL);
    // 等待线程执行一会儿
    sleep(1);
    // 触发条件变量,唤醒等待的线程
    pthread_cond_signal(&cond);
    // 等待线程结束
    pthread_join(thread_id, NULL);
    return 0;
}

这段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条件变量来同步多个线程。主线程创建了一个新线程,并在新线程等待一个条件变量。主线程在等待一秒后触发了条件变量,新线程接收到信号并继续执行。这是一个线程同步的简单例子。

2024-08-09

以下是在Linux环境下,使用Docker安装Apache Superset的步骤:

  1. 安装Docker:

    确保你的Linux系统上已安装Docker。如果未安装,请参照Docker官方文档进行安装。

  2. 拉取Superset的Docker镜像:



docker pull amancevice/superset
  1. 创建并启动Superset容器:



docker run -d -p 8088:8088 -e "DOCKER_USER=root" \
           -v superset-home:/home/superset amancevice/superset

在这个命令中,我们使用 -d 选项来以守护进程模式运行容器,-p 8088:8088 将容器的8088端口映射到宿主机的8088端口,-e "DOCKER_USER=root" 设置环境变量以root用户身份运行,-v superset-home:/home/superset 创建一个持久化的数据卷以存储Superset的配置和数据。

  1. 访问Superset:

    在浏览器中访问 http://<your-linux-host-ip>:8088,你应该能看到Superset的界面。

  2. 初始化Superset:

    在浏览器中访问上述地址后,你需要根据提示完成Superset的初始化过程,包括创建管理员用户,连接数据库等。

请注意,这个过程是基于amancevice/superset镜像,该镜像可能不是官方镜像,但它提供了快速启动Superset的便捷性。如果你需要使用官方的Superset Docker镜像,请参照Apache Superset的官方Docker文档进行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