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3



# 导入必要的模块
import os
 
# 定义一个函数来检查文件或目录是否存在
def check_path(path):
    if os.path.exists(path):
        print(f"路径 '{path}' 存在。")
    else:
        print(f"路径 '{path}' 不存在。")
 
# 定义一个函数来创建目录
def make_directory(path):
    if not os.path.exists(path):
        os.makedirs(path)
        print(f"目录 '{path}' 已创建。")
    else:
        print(f"目录 '{path}' 已存在,无需创建。")
 
# 定义一个函数来改变文件或目录的权限
def change_permissions(path, permissions):
    try:
        os.chmod(path, int(permissions, 8))
        print(f"权限已更改为 '{permissions}'。")
    except ValueError:
        print("请输入有效的八进制权限值。")
    except Exception as e:
        print(f"改变权限时发生错误: {e}")
 
# 示例使用
check_path("/home/user/documents")
make_directory("/home/user/mydir")
change_permissions("/home/user/mydir", "755")

这段代码展示了如何在Python中检查文件或目录是否存在,创建新目录,以及如何改变文件或目录的权限。代码使用了os模块中的函数,并提供了错误处理机制,以便在遇到问题时给出明确的反馈。

2024-08-13

在Linux系统中,文件描述符(file descriptor, 简称fd)是一个用于表示文件引用的抽象概念。每个进程都有一个文件描述符表,用于管理打开的文件。文件描述符是一个整数,用于标识特定进程的文件。

文件描述符的范围从0开始,其中0、1、2是默认预留的文件描述符,分别代表标准输入(stdin)、标准输出(stdout)和标准错误(stderr)。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件描述符操作:

  1. 获取当前进程的最大文件描述符:



ulimit -n
  1. 修改最大文件描述符限制:



ulimit -n 1024
  1. 在程序中使用文件描述符,例如使用C语言: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int main() {
    int fd = open("example.txt", O_RDWR | O_CREAT, 0644);
    if (fd == -1) {
        perror("open");
        return 1;
    }
 
    // 使用文件描述符读写文件
    char buffer[128];
    ssize_t bytes_read = read(fd, buffer, sizeof(buffer));
    if (bytes_read == -1) {
        perror("read");
        return 1;
    }
 
    ssize_t bytes_written = write(fd, buffer, bytes_read);
    if (bytes_written == -1) {
        perror("write");
        return 1;
    }
 
    // 关闭文件描述符
    if (close(fd) == -1) {
        perror("close");
        return 1;
    }
 
    return 0;
}
  1. 使用shell命令重定向文件描述符:



# 将标准输出重定向到文件
echo "Hello, World" > example.txt
 
# 使用文件描述符进行管道操作
cat <(ls -l /dev/fd)

以上是文件描述符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文件描述符在Linux系统编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开发者来说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2024-08-12

在Linux Shell编程中,source和export是两个常用的命令。

  1. source命令:

source命令也被称为“点命令”,也就是一个点符号(.)。在shell中,使用source或点命令可以在当前shell中执行一个shell脚本或一个配置文件,而不用启动一个新的shell。这样,在执行完脚本后,所有设置在当前shell中的变量和函数都会保留下来。

例如,如果你有一个名为config.sh的脚本文件,你可以使用source命令来执行它:




source config.sh

或者使用点命令:




. config.sh
  1. export命令:

export命令用于设置或显示环境变量。环境变量是用于定义系统运行环境的一组变量,export命令可以将shell中的变量导出为环境变量。

例如,你可以使用export命令来设置环境变量:




export MY_VARIABLE="my_value"

然后,你可以在当前shell中使用这个变量:




echo $MY_VARIABLE

这将输出:




my_value

以上就是source和export命令的基本使用方法。在实际编程中,这两个命令经常被用来设置配置文件或者全局变量。

2024-08-12

Git 提交操作可以使用 git commit 命令,而回退操作可以使用 git reset 命令。

提交操作:




git add .  # 添加当前目录下所有文件的更改到暂存区
git commit -m "Your commit message"  # 提交更改,并附上提交信息

回退操作:

  1. 回退到上一个提交,并保留更改在工作目录:



git reset --soft HEAD^  # HEAD^ 指上一个提交
  1. 彻底回退到上一个提交,放弃所有更改:



git reset --hard HEAD^  # 慎用,会丢失所有未提交的更改
  1. 回退到特定的提交(通过commit hash),并保留更改在工作目录:



git reset --soft <commit-hash>  # 使用 git log 查看提交历史获取hash
  1. 彻底回退到特定的提交,放弃所有更改:



git reset --hard <commit-hash>  # 谨慎使用

注意:--hard 选项会丢失所有未提交的更改,请谨慎使用。如果不确定,可以先使用 --soft 或者不带选项的 git reset 进行回退,并使用 git status 查看更改状态。

2024-08-12

在Git中,我们可以使用git log命令来查看提交历史。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命令,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项目的发展过程。

在默认情况下,git log会以比较友好的格式显示提交历史,但是你可以通过不同的选项来自定义显示的信息。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git log选项:

  • --oneline:以单行的形式显示提交历史。
  • --graph:以图形的方式显示提交历史。
  • --all:显示所有分支的提交历史。
  • --author:只显示指定作者的提交历史。
  • --since--until:显示指定时间范围内的提交历史。
  • --grep:搜索提交信息中包含特定关键字的提交。

下面是一些使用这些选项的示例:




# 单行显示提交历史
git log --oneline
 
# 图形化显示提交历史
git log --graph
 
# 显示所有分支的提交历史
git log --all
 
# 只显示指定作者的提交历史
git log --author="Your Name"
 
# 显示指定时间范围内的提交历史
git log --since="2023-01-01" --until="2023-01-31"
 
# 搜索提交信息中包含特定关键字的提交
git log --grep="Issue #123"

这些命令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项目的历史,从而更好地进行代码版本控制和问题追踪。

2024-08-12

要在Linux系统上离线安装JDK 8,你需要先从有网络的环境下载JDK 8的安装包,然后将其复制到离线的Linux系统上进行安装和配置。以下是步骤和示例:

  1. 在有网络的机器上,访问Oracle官网或其他JDK存档下载地址,下载JDK 8的安装包(通常是.tar.gz格式)。
  2. 使用USB驱动器或其他方式,将下载的JDK安装包传输到离线的Linux机器上。
  3. 在离线的Linux机器上,创建一个目录用于存放JDK,例如 /usr/local/java
  4. 解压JDK安装包到该目录。假设你的安装包名为 jdk-8uXXX-linux-x64.tar.gz(其中XXX是具体版本号),使用以下命令解压:

    
    
    
    sudo tar zxvf jdk-8uXXX-linux-x64.tar.gz -C /usr/local/java
  5. 配置环境变量。编辑 /etc/profile~/.bashrc 文件,添加以下内容:

    
    
    
    export JAVA_HOME=/usr/local/java/jdk1.8.0_XXX
    export JRE_HOME=${JAVA_HOME}/jre
    export PATH=$PATH:${JAVA_HOME}/bin:${JRE_HOME}/bin

    替换其中的 jdk1.8.0_XXX 为你实际解压的JDK版本。

  6. 更新环境变量,执行以下命令:

    
    
    
    source /etc/profile
    # 或者如果你编辑的是 ~/.bashrc 
    source ~/.bashrc
  7. 验证安装,运行以下命令检查JDK版本:

    
    
    
    java -version

    如果正确安装,你将看到Java版本输出为1.8.0\_XXX。

2024-08-12

在Vi编辑器中显示行数,可以通过设置来实现。以下是在Vi中显示行数的方法:

  1. 启动Vi后,进入命令模式(按Esc键),然后输入以下命令来显示行数:



:set number
  1. 如果你想让这个设置在每次打开Vi时都生效,可以将上述命令添加到你的Vi配置文件中,即.vimrc文件。打开或创建你的用户目录下的.vimrc文件:



vim ~/.vimrc

然后在文件中添加以下内容:




set number

保存并关闭文件后,以后每次打开Vi编辑器时都会自动显示行数。

简单的实例代码如下:




" 在.vimrc文件中添加以下内容以启用行数显示
set number

保存并关闭文件后,重新打开Vi编辑器时,行数将显示在每一行的前面。

2024-08-12



import threading
 
class ThreadPool:
    def __init__(self, max_threads):
        self.max_threads = max_threads
        self.threads = []
        self.tasks = []
        self.lock = threading.Lock()
 
    def add_task(self, task):
        with self.lock:
            self.tasks.append(task)
            if len(self.threads) < self.max_threads:
                thread = threading.Thread(target=self.run)
                thread.start()
                self.threads.append(thread)
 
    def run(self):
        with self.lock:
            while self.tasks:
                task = self.tasks.pop(0)
                task()
 
# 使用ThreadPool
def task():
    print("Task executed by thread:", threading.current_thread().name)
 
pool = ThreadPool(max_threads=5)
for _ in range(10):
    pool.add_task(task)

这个代码示例展示了一个简单的线程池实现,它通过锁来保证线程安全,从而允许多个线程同步访问共享资源(任务队列)。每当有新任务加入时,如果当前线程数少于最大线程数,则创建一个新线程来处理任务。这里的锁用于确保任务添加和消费的原子操作,避免了竞态条件。

2024-08-12

在使用vim编辑器时,退出编辑模式并返回到命令行界面可以使用以下步骤:

  1. 如果您处于插入模式(Insert mode),首先按下 Esc 键以退出插入模式并进入普通模式(Normal mode)。
  2. 然后键入 :wq (意为write (保存) 和 quit (退出)),或者如果您不想保存更改,可以键入 :q! (表示强制退出不保存)。
  3. 按下 Enter 键执行该命令。

以下是实例代码:




Esc   " 退出插入模式,进入普通模式
:wq   " 保存更改并退出vim
Enter " 执行命令

或者如果您不想保存更改并强制退出:




Esc   " 退出插入模式,进入普通模式
:q!   " 不保存文件并强制退出vim
Enter " 执行命令
2024-08-12

在Linux中制作动态库(共享库)和静态库的步骤非常相似。以下是创建和使用静态库和动态库的简要步骤和示例代码:

静态库制作(.a)

  1. 编写源代码(例如:lib.c)并编译它。

    
    
    
    gcc -c lib.c -o lib.o
  2. 创建静态库。

    
    
    
    ar rcs libstatic.a lib.o

动态库制作(.so)

  1. 编写源代码(例如:lib.c)并编译它。

    
    
    
    gcc -fPIC -shared -o libdynamic.so lib.c

库的使用

当你想要使用库时,你需要在编译你的程序时指定库的路径。

  1. 使用静态库编译程序。

    
    
    
    gcc main.c -lstatic -L. -o main_static
  2. 使用动态库编译程序。

    
    
    
    gcc main.c -ldynamic -L. -o main_dynamic

在上述命令中,-lstatic-ldynamic 告诉编译器链接器要链接的库的名称(不包括前缀 lib 和后缀 .a.so)。-L. 指定库搜索路径为当前目录。

注意

  • 动态库在运行时需要在系统的标准库路径中或者通过设置环境变量 LD_LIBRARY_PATH 来指定库的路径。
  • 使用 -fPIC 选项是为了生成位置无关的代码,这对于共享库是必要的。
  • 库的名称通常以 lib 开头,后跟实际的库名,再跟 .a.so 后缀。例如 libstatic.alibdynamic.so。链接时只需要指定库名,不需要包括完整的前缀或后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