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延迟叠加算法的聚焦超声波束合成 (DAS)
延迟叠加算法(Delay-and-Sum, DAS)是超声波成像领域中一种经典且高效的波束合成方法,广泛应用于医疗成像、无损检测以及声学信号处理等领域。它以其简单的实现和高效的性能成为超声波成像的核心算法之一。本文将介绍延迟叠加算法的基本原理、波束合成的关键步骤,并通过代码和图示展示如何实现聚焦超声成像。
目录
什么是延迟叠加算法 (DAS)
DAS算法是一种基于波前校正的波束成像方法,通过计算每个换能器单元到成像点的声波传播时间,将接收到的信号按照延迟校正后进行叠加,从而实现对目标区域的成像和聚焦。
延迟叠加算法的工作原理
DAS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换能器阵列接收到的超声信号,针对成像区域的每一个像素点:
- 延迟校正:计算该点与每个换能器之间的传播时间,并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相应延迟校正。
- 叠加求和:对校正后的信号进行幅值叠加,以增强目标区域的信号强度。
- 图像构建:将叠加后的结果赋值到成像网格上的对应位置,形成最终的图像。
波束合成的关键步骤
假设我们有一个由 (N) 个换能器单元组成的线性阵列,目标是对成像区域中的点 ((x, z)) 进行聚焦超声成像:
- 计算传播路径的延迟时间:
\[
t_i(x, z) = \frac{\sqrt{(x - x_i)^2 + z^2}}{c}
\]
其中,(t_i) 是第 (i) 个换能器到点 ((x, z)) 的传播时间,(x_i) 是换能器的横向位置,(c) 是介质中的声速。
- 信号延迟校正:将接收到的信号 (s_i(t)) 延迟至对应时间点 (t_i):
\[
s_i'(t) = s_i(t + t_i)
\]
- 叠加信号:所有换能器校正后的信号求和:
\[
S(x, z) = \sum_{i=1}^{N} s_i'(t)
\]
- 重复计算:对所有成像点 ((x, z)) 重复上述过程,最终生成图像。
图示:DAS在聚焦超声中的工作过程
以下图示展示了延迟叠加算法的工作原理:
- 换能器阵列布置在成像区域顶部。
- 超声波信号从目标点反射,经过不同路径到达换能器。
- 通过延迟校正,对所有接收信号进行时间对齐并叠加。
示意图:
换能器阵列 (T1, T2, ..., Tn)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成像点)
在实际实现中,这种延迟校正和叠加的计算是逐点进行的。
代码示例
以下代码示例基于Python实现DAS算法,用于模拟二维超声成像。
1. 环境准备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2. DAS算法实现
def das_beamforming(transducer_positions, signals, grid, sound_speed):
"""
实现延迟叠加算法的超声成像。
参数:
- transducer_positions: 换能器阵列的横向坐标 (N,)
- signals: 每个换能器接收到的信号 (N, T)
- grid: 成像区域网格 (Mx, Mz, 2)
- sound_speed: 介质中的声速
返回:
- image: 成像区域的聚焦信号强度 (Mx, Mz)
"""
Mx, Mz, _ = grid.shape
N, T = signals.shape
image = np.zeros((Mx, Mz))
for ix in range(Mx):
for iz in range(Mz):
x, z = grid[ix, iz]
signal_sum = 0
for i in range(N):
# 计算到成像点的延迟时间
delay = np.sqrt((x - transducer_positions[i])**2 + z**2) / sound_speed
# 转换为采样点索引
idx = int(delay * T)
if idx < T:
signal_sum += signals[i, idx]
image[ix, iz] = signal_sum
return image
3. 模拟数据生成
# 模拟换能器阵列
N = 8 # 换能器个数
T = 1000 # 信号长度
c = 1500 # 声速 (m/s)
transducer_positions = np.linspace(-0.05, 0.05, N) # 换能器横向位置 (m)
# 模拟信号
signals = np.random.rand(N, T)
# 创建成像网格
Mx, Mz = 100, 100 # 网格尺寸
x = np.linspace(-0.05, 0.05, Mx)
z = np.linspace(0.01, 0.1, Mz)
grid = np.array([[(xi, zi) for zi in z] for xi in x])
# 应用DAS算法
image = das_beamforming(transducer_positions, signals, grid, c)
4. 可视化结果
# 可视化成像结果
plt.imshow(image, extent=[x.min(), x.max(), z.min(), z.max()], aspect='auto', cmap='hot')
plt.colorbar(label="Amplitude")
plt.xlabel("X (m)")
plt.ylabel("Z (m)")
plt.title("DAS Beamformed Image")
plt.show()
DAS算法的优缺点
优点
- 简单易实现:算法逻辑直观,易于编码和硬件实现。
- 计算高效:适合实时成像应用。
- 硬件友好:可通过并行加速进一步提高性能。
缺点
- 成像分辨率有限:无法很好地抑制旁瓣和噪声。
- 对介质均匀性敏感:声速不均匀会导致延迟计算误差。
- 计算复杂度较高:对高分辨率成像区域可能计算耗时。
总结
基于延迟叠加算法的聚焦超声波束合成技术,是现代超声成像的重要基础。尽管DAS存在一些局限性,通过引入自适应波束合成方法(如MV、CF-DAS)可以进一步提升成像质量。在实际应用中,结合信号处理和硬件优化,可充分发挥DAS算法的潜力,实现更快速、更高质量的超声成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