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3

报错问题解释:

DBA_SCHEDULER_JOBS 视图中的 INSTANCE_ID 字段通常用于指定作业运行时应该使用的Oracle实例ID。如果该字段设置不正确,作业可能无法按预期运行。

问题解决方法:

  1. 确认当前实例的ID:

    可以通过查询 V$INSTANCE 视图来获取当前实例的ID。

    
    
    
    SELECT instance_number FROM V$INSTANCE;
  2. 修改作业配置:

    如果作业的 INSTANCE_ID 字段设置错误,需要将其更正为正确的实例ID。可以使用以下SQL命令进行修改:

    
    
    
    BEGIN
      DBMS_SCHEDULER.SET_ATTRIBUTE('your_job_name', 'instance_id', :correct_instance_id);
    END;
    /

    your_job_name 替换为你的作业名称,将 :correct_instance_id 替换为步骤1中获取的正确实例ID。

  3. 确认作业状态:

    修改完成后,可以通过查询 DBA_SCHEDULER_JOBS 来确认 INSTANCE_ID 是否已经更新:

    
    
    
    SELECT instance_id FROM DBA_SCHEDULER_JOBS WHERE job_name = 'your_job_name';
  4. 启动/重新启动作业:

    如果作业之前没有运行,或者之前运行失败,可能需要手动启动作业:

    
    
    
    BEGIN
      DBMS_SCHEDULER.RUN_JOB('your_job_name', USE_CURRENT_SESSION => FALSE);
    END;
    /

确保在执行这些操作时,Oracle数据库的用户具有适当的权限,并且在进行任何更改之前备份相关的作业和数据库设置。

2024-09-03



import com.netflix.hystrix.HystrixCommand;
import com.netflix.hystrix.HystrixCommandGroupKey;
import com.netflix.hystrix.HystrixCommandProperties;
 
// 定义一个简单的Hystrix命令,用于执行计算
public class ComputeCommand extends HystrixCommand<Integer> {
    private final int number;
 
    protected ComputeCommand(int number) {
        // 设置命令组名,用于分类和监控
        super(Setter.withGroupKey(HystrixCommandGroupKey.Factory.asKey("ComputeGroup"))
                // 设置命令的属性,例如超时时间、线程池大小等
                .andCommandPropertiesDefaults(
                        HystrixCommandProperties.Setter()
                                .withExecutionTimeoutInMilliseconds(1000)));
        this.number = number;
    }
 
    @Override
    protected Integer run() {
        // 执行计算逻辑,这里仅返回输入的数字
        return number;
    }
 
    // 使用示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mputeCommand command = new ComputeCommand(10);
        // 执行命令,并处理执行结果或异常
        Integer result = command.execute();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 result);
    }
}

这个简单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创建一个HystrixCommand来封装计算逻辑,并设置了执行超时。在实例中,我们创建了一个命令对象,并在main方法中执行它。这个模式可以用于任何需要隔离和管理可能失败的依赖的场景。

2024-09-03

以下是一个简化的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Room数据库在Android应用中执行基本的增删改查操作。

首先,添加Room依赖项到你的build.gradle文件:




dependencies {
    implementation "androidx.room:room-runtime:2.2.5"
    kapt "androidx.room:room-compiler:2.2.5"
}

定义一个实体类:




@Entity(tableName = "notes_table")
data class Note(
    @PrimaryKey val id: Int,
    @ColumnInfo(name = "text") val text: String,
    @ColumnInfo(name = "created_at") val createdAt: Long
)

创建一个Dao接口:




@Dao
interface NoteDao {
    @Query("SELECT * FROM notes_table ORDER BY created_at DESC")
    fun getAllNotes(): LiveData<List<Note>>
 
    @Query("SELECT * FROM notes_table WHERE id = :id")
    fun getNoteById(id: Int): LiveData<Note>
 
    @Insert
    fun insertNote(note: Note)
 
    @Update
    fun updateNote(note: Note)
 
    @Delete
    fun deleteNote(note: Note)
}

创建数据库类:




@Database(entities = [Note::class], version = 1)
abstract class NoteDatabase : RoomDatabase() {
    abstract fun noteDao(): NoteDao
}

初始化数据库和Dao:




val db: NoteDatabase = Room.databaseBuilder(
    applicationContext,
    NoteDatabase::class.java, "note_database"
).build()
 
val noteDao = db.noteDao()

使用Dao进行操作:




// 插入
val newNote = Note(id = 1, text = "新记事", createdA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noteDao.insertNote(newNote)
 
// 更新
newNote.text = "已修改记事"
noteDao.updateNote(newNote)
 
// 删除
noteDao.deleteNote(newNote)
 
// 查询所有记事
val allNotes: LiveData<List<Note>> = noteDao.getAllNotes()

这个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Room库创建和管理简单的记事本应用数据。在实际的应用中,你可能需要添加更多的功能,比如错误处理、事务管理等,但基本的增删改查操作就这些。

2024-09-03

Sun Frame 是一个基于 SpringBoot 的轻量级开发框架,旨在提升开发效率,简化开发复杂度。以下是如何使用该框架的基本步骤:

  1. 引入依赖:在项目的 pom.xml 文件中添加 Sun Frame 的 Maven 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com.github.yuange258</groupId>
    <artifactId>sun-frame-starter</artifactId>
    <version>最新版本号</version>
</dependency>
  1. 配置框架:在 application.ymlapplication.properties 文件中配置框架的基本设置。



sunframe:
  # 配置属性
  1. 使用框架提供的注解或者接口:在你的业务代码中使用框架提供的功能,如使用 @Service 注解标记一个服务组件,使用 @RestController 创建一个 REST 控制器等。



@Service
public class MyService {
    // 业务逻辑
}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api")
public class MyController {
    @Autowired
    private MyService myService;
 
    @GetMapping("/greet")
    public String greet() {
        return myService.greet();
    }
}
  1. 运行项目:启动 SpringBoot 应用,框架会自动完成初始化和启动。



mvn spring-boot:run

以上步骤为使用 Sun Frame 的基本流程。具体的配置属性、API 详解和使用示例可以在框架的官方文档或 GitHub 仓库中找到。

2024-09-03

Spring Boot 的一些常用高级特性包括:

  1. 分布式/版本控制配置:使用 spring.config.activate.on-profile@Profile 注解来加载不同环境或分布式环境下的配置。
  2. 健康检查和指标:利用 Spring Boot Actuator 对应用程序进行监控和管理。
  3. 安全管理:使用 Spring Security 来保护应用程序的安全。
  4. 数据库访问:Spring Data JPA 简化了数据库访问层的开发。
  5. 消息服务:整合 Spring Messaging 支持消息队列如 Kafka、RabbitMQ。
  6. 缓存支持:使用 Spring Cache 抽象层来支持各种缓存解决方案。
  7. 事务管理:使用 @Transactional 注解来管理事务。
  8. 异步支持:使用 @Async 注解来异步执行方法。
  9. 国际化和本地化:支持多语言。
  10. 自定义starters:创建自己的自动配置starters分享给其他开发者。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代码,展示如何使用 Spring Boot 创建一个 REST 控制器: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api/items")
public class ItemController {
 
    private final ItemService itemService;
 
    @Autowired
    public ItemController(ItemService itemService) {
        this.itemService = itemService;
    }
 
    @GetMapping
    public ResponseEntity<List<Item>> getAllItems() {
        List<Item> items = itemService.findAll();
        return ResponseEntity.ok(items);
    }
 
    @PostMapping
    public ResponseEntity<Item> createItem(@RequestBody Item item) {
        Item createdItem = itemService.save(item);
        return ResponseEntity.status(HttpStatus.CREATED).body(createdItem);
    }
}

在这个例子中,ItemController 使用了 ItemService 来处理所有与 Item 相关的 HTTP 请求。这是一个典型的 Spring Boot REST 控制器的实现方式。

2024-09-03

技术选型指南:Oracle、SQL Server 还是 DB2?

在选择数据库产品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性能、可伸缩性、兼容性、安全性和成本。以下是针对不同数据库的特性的简单描述:

  1. Oracle:

    • 优点:优化的数据库性能,大型数据库处理能力,广泛的兼容性,高安全性,以及丰富的管理工具。
    • 缺点:高昂的价格,复杂的安装和维护。
  2. SQL Server:

    • 优点:与Windows紧密集成,易用的管理工具,与Visual Studio的紧密集成,以及在中小型部署中的稳定性。
    • 缺点:性能可能不如Oracle,缺乏在大型数据库方案中的处理能力,相对较新,可能缺少一些更先进的特性。
  3. DB2:

    • 优点:IBM的产品,有很好的事务处理和分析处理能力,以及在数据仓库和分析方面的优秀表现。
    • 缺点:对硬件和软件的依赖性较高,有时定制化的支持可能较少。

根据您的需求和预算,您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对比这些系统。如果您需要最高级别的性能和可伸缩性,Oracle可能是最佳选择。如果您在寻找一个易于使用和管理的数据库,SQL Server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如果您计划在大数据和分析方面投入,可能会考虑DB2。

在选择数据库时,您还需要考虑未来的发展路径和技术栈。如果您的团队更熟悉其他数据库系统,可能会偏向于选择与他们使用技术相同的系统。

在技术选型时,还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是您的应用程序的需求。不同的应用程序可能需要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例如,一些应用程序可能需要NoSQL数据库,而其他应用程序可能更适合关系数据库。

最终选择数据库时,您可能需要进行实际的测试和评估,以确保所选数据库的性能、可伸缩性和兼容性能满足您的具体需求。

2024-09-03

在 Laravel 中连接多个 MySQL 数据库,你需要在 config/database.php 配置文件中设置每个连接的详细信息。以下是一个示例配置,连接两个不同的数据库:




return [
 
    // ...
 
    'connections' => [
 
        'mysql' => [
            'driver'    => 'mysql',
            'host'      => env('DB_HOST', '127.0.0.1'),
            'port'      => env('DB_PORT', '3306'),
            'database'  => env('DB_DATABASE', 'forge'),
            'username'  => env('DB_USERNAME', 'forge'),
            'password'  => env('DB_PASSWORD', ''),
            'charset'   => 'utf8',
            'collation' => 'utf8_unicode_ci',
            'prefix'    => '',
            'strict'    => false,
            'engine'    => null,
        ],
 
        'mysql2' => [
            'driver'    => 'mysql',
            'host'      => env('DB_HOST_SECONDARY', '127.0.0.1'),
            'port'      => env('DB_PORT_SECONDARY', '3306'),
            'database'  => env('DB_DATABASE_SECONDARY', 'forge'),
            'username'  => env('DB_USERNAME_SECONDARY', 'forge'),
            'password'  => env('DB_PASSWORD_SECONDARY', ''),
            'charset'   => 'utf8',
            'collation' => 'utf8_unicode_ci',
            'prefix'    => '',
            'strict'    => false,
            'engine'    => null,
        ],
 
        // ...
 
    ],
 
    // ...
 
];

在上面的配置中,我们定义了两个连接:mysqlmysql2。每个连接都有自己的主机、端口、数据库名、用户名和密码。你可以通过 .env 文件来设置环境特定的配置值,以保护敏感信息的安全。

要在代码中使用这些连接,你可以使用 DB facade 并指定连接名称:




$users = DB::connection('mysql')->table('users')->get();
 
$usersFromSecondary = DB::connection('mysql2')->table('users')->get();

这样,你就可以根据需要连接到不同的数据库了。

2024-09-03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SpringApplica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autoconfigure.SpringBootApplica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ontext.annotation.Bea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Ge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stController;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client.RestTemplate;
 
@SpringBootApplication
public class 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Application.class, args);
    }
 
    @Bean
    public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return new RestTemplate();
    }
}
 
@RestController
class HelloController {
 
    private final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public HelloController(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this.restTemplate = restTemplate;
    }
 
    @GetMapping("/hello")
    public String hello() {
        // 假设这是一个慢的外部服务调用
        return restTemplate.getForObject("http://EXTERNAL-SERVICE/api/resource", String.class);
    }
}

在这个简化的例子中,我们创建了一个Spring Boot应用程序,并注册了一个RestTemplate bean,用于执行REST调用。然后我们创建了一个简单的REST控制器,它调用外部服务的API。这个例子展示了如何在Spring Cloud应用程序中使用RestTemplate进行服务间通信。

2024-09-03

在Django中,我们可以使用Django的ORM系统来进行数据库的操作,包括查询数据。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查询数据的方法以及查询条件。

  1. all(): 查询所有结果



Book.objects.all()
  1. filter(**kwargs): 按照指定的过滤条件进行查询



Book.objects.filter(title='Python')
  1. exclude(**kwargs): 排除符合条件的结果



Book.objects.exclude(title='Python')
  1. get(**kwargs): 获取符合条件的唯一结果,如果符合条件的结果不存在或者有多个,会抛出异常



Book.objects.get(title='Python')
  1. order\_by(*field): 对查询结果进行排序



Book.objects.all().order_by('price')
  1. reverse(): 对查询结果进行反向排序



Book.objects.all().reverse()
  1. count(): 返回数据库中匹配查询(QuerySet)的对象数量



Book.objects.filter(title='Python').count()
  1. distinct(): 从返回结果中删除重复值



Book.objects.values('title').distinct()
  1. values(*field): 获取字段的值,返回一个可迭代的字典序列



Book.objects.values('title', 'price')
  1. values\_list(*field): 类似于values(),但返回的是一个元组序列



Book.objects.values_list('title', 'price')
  1. early():对查询结果进行提前解决的方法,可以减少数据库的查询次数



books = Book.objects.all().early()
for book in books:
    print(book.title)
  1. select\_related(field): 对查询结果进行连表查询,减少查询的次数



Book.objects.select_related('author').early()
  1. extra(**kwargs): 在查询中添加额外的SQL语句



Book.objects.extra(select={'price_usd': "SELECT price FROM price WHERE price.book_id = book.id"})
  1. Q对象和F对象:Q对象用于构建复杂的查询条件,F对象用于查询数据库中同一个模型实例的两个字段的比较



from django.db.models import Q, F
Book.objects.filter(Q(price__gt=F('discount_price'))

以上就是一些常用的查询数据的方法以及查询条件,同时也包括了一些字段的类型映射和关系处理。在实际开发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查询方法。

2024-09-03

在Golang中,链式操作通常是通过返回对象本身来实现的,这样就可以在一个语句中进行多次操作。这种特性并不是Golang语言本身的特性,而是可以通过设计函数返回值实现的。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演示了如何在Golang中实现链式操作: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type Person struct {
    name string
    age  int
}
 
// 设置姓名的函数
func (p *Person) SetName(name string) *Person {
    p.name = name
    return p
}
 
// 设置年龄的函数
func (p *Person) SetAge(age int) *Person {
    p.age = age
    return p
}
 
// 打印信息的函数
func (p *Person) PrintInfo() {
    fmt.Printf("Name: %s, Age: %d\n", p.name, p.age)
}
 
func main() {
    p := new(Person)
    p.SetName("Alice").SetAge(30).PrintInfo()
}

在这个例子中,Person结构体有两个字段:nameage。我们定义了三个方法:SetNameSetAgePrintInfoSetNameSetAge方法都返回Person类型的指针,这样它们就可以链式调用。PrintInfo方法用于打印信息。

main函数中,我们创建了Person的一个实例,并通过链式调用设置了姓名和年龄,然后打印了信息。这样的设计模式可以使代码更加简洁并提高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