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4

Redis的BigKey问题是指那些占用大量内存空间的键,它们可能是string类型的大字符串、list、set、sorted set或hash类型的大集合。BigKey通常不是好事,因为它们会影响Redis的性能,并可能导致内存溢出。

解决Redis的BigKey问题的方法:

  1. 定期分割BigKey:例如,如果你有一个大list,可以定期将其分割成多个小list。
  2. 使用范围查询替代全查询:对于有序集合,可以使用ZRANGE等命令来限制返回的成员数量。
  3. 使用Hash进行分段存储:对于hash类型,可以将数据分段存储在不同的hash键中。
  4. 监控BigKey:使用redis-cli --bigkeys或开发相应的监控脚本来识别和分析BigKey。
  5. 删除不需要的数据:对于不再需要的数据,及时删除以释放内存。
  6. 使用Redis的SCAN命令迭代键:SCAN命令可以无阻塞地迭代键,而不会阻塞服务器。
  7. 使用Redis的数据淘汰策略:例如maxmemory-policy配置,设置LRU或其他淘汰策略。
  8. 使用Redis的集群功能:如果数据量非常大,可以通过分片来将数据分布到不同的节点上。

注意:在进行任何修改前,请确保已经了解数据的使用方式,并且已经采取了适当的备份措施。

2024-08-14

Refraction是一个用于Ruby的URL重写库,它可以帮助开发者轻松地实现URL重写规则。以下是如何使用Refraction的一个简单示例:

首先,需要安装Refraction gem:




gem install refraction

然后,在Ruby代码中使用Refraction来定义重写规则并应用它们:




require 'refraction'
 
# 创建重写规则
rules = Refraction::Rules.new do
  rewrite '/old-path', to: '/new-path'
  rewrite %r{/category/(\d+)}, to: '/posts/category/$1'
end
 
# 创建重写中间件
middleware = Refraction::Middleware.new(rules)
 
# 假设有一个Rack应用
app = ->(env) { [200, {}, ["Hello, World!"]] }
 
# 运行中间件
middleware.call(app) do |env|
  # 这里可以访问重写后的URL
  puts env['PATH_INFO']
end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定义了两条重写规则:第一条将/old-path重写为/new-path,第二条使用正则表达式匹配/category/(\d+)并将其重写为/posts/category/$1,其中$1是正则表达式中的第一个捕获组。然后,我们创建了Refraction的中间件并将其应用到一个假设的Rack应用上。在中间件处理请求时,我们可以访问并操作重写后的URL。

2024-08-14



const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const app = express();
 
// 基本路由
app.get('/', (req, res) => {
  res.send('主页');
});
 
// 带参数的动态路由
app.get('/user/:id', (req, res) => {
  res.send('用户ID: ' + req.params.id);
});
 
// 带查询字符串的路由
app.get('/search', (req, res) => {
  res.send('搜索关键字: ' + req.query.q);
});
 
// 监听端口
app.listen(3000, () => {
  console.log('服务器运行在 http://localhost:3000/');
});

这段代码演示了如何在Express中定义基本的路由,包括带参数的动态路由和带查询字符串的路由。它还展示了如何在服务器监听端口,并在控制台输出服务器运行信息。这些是开发RESTful API和Web应用的基础知识。

2024-08-14

Redis 主从复制是一种数据复制的方式,主从复制可以确保从服务器有主服务器最新的数据副本。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主从复制配置示例:

  1. 首先,你需要在主服务器的 redis.conf 文件中启用持久化,这样可以保证即使主服务器宕机,数据也能在重启后恢复。



# 开启RDB持久化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1. 然后,配置主服务器的 IP 和端口,如果有密码则配置密码。



# 绑定主服务器IP
bind 127.0.0.1
 
# 指定端口,默认6379
port 6379
 
# 设置密码
requirepass your_master_password
  1. 在从服务器的 redis.conf 文件中配置复制设置。



# 绑定从服务器IP
bind 127.0.0.1
 
# 指定端口,如果是第一个从服务器则默认6379,第二个从服务器则需要改为6380等
port 6380
 
# 设置密码
requirepass your_slave_password
 
# 指定主服务器的IP和端口,以及密码
slaveof 127.0.0.1 6379
masterauth your_master_password
  1. 启动主服务器和从服务器的 Redis 实例。



redis-server /path/to/your/redis.conf
  1. 可以通过在主服务器上执行 info replication 命令来查看复制的状态。



redis-cli -h 127.0.0.1 -p 6379 -a your_master_password info replication

以上步骤配置了一个基本的 Redis 主从复制环境。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可能需要更复杂的配置,例如哨兵模式(Sentinel)来监控主服务器的健康状况并在主服务器宕机时自动进行故障转移。

2024-08-14



<?php
 
class Pipeline {
    private $passable;
    private $pipes = [];
    private $exceptions = [];
 
    public function __construct($passable) {
        $this->passable = $passable;
    }
 
    public function through($pipes) {
        $this->pipes = $pipes;
        return $this;
    }
 
    public function then(Closure $destination) {
        foreach ($this->pipes as $pipe) {
            $this->passable = $this->sendThroughPipeline($pipe, $this->passable);
        }
        return $destination($this->passable);
    }
 
    private function sendThroughPipeline($pipe, $passable) {
        return $pipe($passable);
    }
}
 
// 使用示例
$pipeline = (new Pipeline(new stdClass))
    ->through([
        function ($payload) {
            // 处理请求
            return $payload;
        },
        function ($payload) {
            // 更多处理
            return $payload;
        }
    ])
    ->then(function ($payload) {
        // 最终处理
        return $payload;
    });

这个示例代码展示了如何实现一个简洁而高效的 PHP 中间件管道。通过定义一个 Pipeline 类,并在其中实现了 through 方法来添加中间件,以及 then 方法来执行最终的处理。这种模式可以用于构建一个处理请求的链式操作,每个中间件都可以对请求进行处理,然后将其传递给下一个中间件,直至最终处理。

2024-08-14

DBLE(Data Base Load Balancer)是一款由个掰科技开发的MySQL分库分表中间件。它具有以下主要特性:

  1. 支持MySQL通信协议,作为MySQL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代理,可以转发客户端的请求到后端的真实MySQL服务器。
  2. 支持分库分表规则定制,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片键值进行数据路由。
  3. 支持读写分离、动态数据源配置等数据库高级特性。
  4. 支持MySQL连接管理,包括连接的创建、销毁和复用。
  5. 支持SQL拦截和修改,可以对进入的SQL进行合理的修改和优化。

DBLE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提供数据库的高可用、高性能和高扩展性,对于开发者而言,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业务逻辑的开发上,而不用过多关注数据库的分布式实现细节。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DBLE配置示例:




<dble>
  <!-- 分库分表配置 -->
  <dataHosts>
    <dataHost name="host1" maxCon="1000" minCon="10" balance="0"
              writeType="0" dbType="mysql" dbDriver="native" switchType="1"  slaveThreshold="100">
      <heartbeat>select 1</heartbeat>
      <writeHost host="hostM1" url="127.0.0.1:3306" user="user1" password="password1"/>
      <readHost host="hostS1" url="127.0.0.1:3306" user="user1" password="password1"/>
    </dataHost>
  </dataHosts>
  
  <!-- 用户认证配置 -->
  <user>
    <user name="user1" password="password1" />
  </user>
</dble>

在这个配置中,我们定义了一个名为host1的数据主机,其中包含一个写节点hostM1和一个读节点hostS1。同时,我们定义了一个用于连接数据库的用户user1。这个配置文件指定了如何连接到数据库,以及如何处理读写请求。

2024-08-14

问题描述不够清晰,我假设你想要知道如何在Python中使用Redis集群。

Redis集群是一种方法,可以将数据分布在多个Redis节点上。这些节点可以在同一台机器上运行,也可以在不同的机器上运行。

在Python中,你可以使用redis-py-cluster库来使用Redis集群。

解决方案1:




from rediscluster import RedisCluster
 
# 假设你的Redis集群的节点在本地机器上,端口从7000到7005,并且没有密码。
startup_nodes = [{"host": "127.0.0.1", "port": "7000"},
                 {"host": "127.0.0.1", "port": "7001"},
                 {"host": "127.0.0.1", "port": "7002"}]
 
rc = RedisCluster(startup_nodes=startup_nodes, decode_responses=True)
 
rc.set("foo", "bar")
print(rc.get("foo"))

解决方案2:




from rediscluster import RedisCluster
 
# 假设你的Redis集群的节点在本地机器上,端口从7000到7005,并且有密码。
startup_nodes = [{"host": "127.0.0.1", "port": "7000"},
                 {"host": "127.0.0.1", "port": "7001"},
                 {"host": "127.0.0.1", "port": "7002"}]
 
rc = RedisCluster(startup_nodes=startup_nodes, decode_responses=True, password='yourpassword')
 
rc.set("foo", "bar")
print(rc.get("foo"))

在这两个例子中,我们首先导入了RedisCluster模块,然后定义了一个启动节点列表,这个列表包含了你的Redis集群的节点信息。然后,我们使用这个启动节点列表初始化了一个RedisCluster对象。最后,我们使用这个RedisCluster对象来执行一些基本的Redis命令,例如set和get。

注意:

  1. 你需要在你的环境中安装redis-py-cluster模块。你可以使用pip install redis-py-cluster来安装它。
  2. 上述代码中的端口号(例如7000,7001,7002)和密码(例如"yourpassword")都应该替换为你自己的Redis集群配置。
  3. 如果你的Redis集群有不同的主机,你可以在startup_nodes列表中为每个节点指定不同的主机。

希望这个答案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提问。

2024-08-14

为了实现一个基于RabbitMQ和Redis的高并发选课系统,你需要设计一个系统架构,该架构将使用这两种服务来确保系统的可扩展性和性能。以下是一个简化的架构设计和代码示例:

  1. 用户尝试选课。
  2. 选课请求发送到RabbitMQ的任务队列。
  3. 工作进程从队列中取出请求并处理。
  4. 工作进程检查Redis来确定课程是否可选。
  5. 如果课程可选,工作进程处理选课逻辑并更新Redis状态。
  6. 如果不可选,工作进程可以通知用户课程已被选完。

以下是伪代码示例:

RabbitMQ 消息生产者 (Python)




import pika
 
# 连接到RabbitMQ
connection = pika.BlockingConnection(pika.ConnectionParameters('localhost'))
channel = connection.channel()
 
# 声明队列
channel.queue_declare(queue='courses_queue', durable=True)
 
# 发送消息
channel.basic_publish(
    exchange='',
    routing_key='courses_queue',
    body='Select Course: UserID123, CourseID456',
    properties=pika.BasicProperties(
        delivery_mode=2,  # 使消息持久化
    )
)
 
# 关闭连接
connection.close()

RabbitMQ 工作进程 (Python)




import pika
import redis
 
# 连接到RabbitMQ
connection = pika.BlockingConnection(pika.ConnectionParameters('localhost'))
channel = connection.channel()
 
# 连接到Redis
redis_client = redis.StrictRedis(host='localhost', port=6379, db=0)
 
# 声明队列
channel.queue_declare(queue='courses_queue', durable=True)
 
def callback(ch, method, properties, body):
    # 解析消息
    user_id, course_id = body.split(':')
 
    # 检查Redis
    if redis_client.sismember(f'course:{course_id}', user_id):
        # 课程已被选
        ch.basic_ack(delivery_tag=method.delivery_tag)
    else:
        # 选课逻辑
        redis_client.sadd(f'course:{course_id}', user_id)
        # ...其他选课逻辑
 
        # 确认消息
        ch.basic_ack(delivery_tag=method.delivery_tag)
 
# 消费队列
channel.basic_consume(queue='courses_queue', on_message_callback=callback, auto_ack=False)
 
print(' [*] Waiting for messages. To exit press CTRL+C')
channel.start_consuming()

确保RabbitMQ和Redis服务器正常运行,并且相应的依赖已通过包管理器(如pip)安装。以上代码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你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完善选课逻辑和错误处理。

2024-08-14

第四章 Spring Framework 之 IOC(控制反转)

Spring框架的核心是Spring容器,它负责管理应用中的对象生命周期和依赖关系。Spring容器使用DI(依赖注入)实现IOC,而且Spring提供了多种方式来进行依赖注入。

  1. 构造器注入

构造器注入通过容器提供的构造器来注入依赖,你可以使用<constructor-arg>元素或者@ConstructorProperties注解来实现。




<bean id="exampleBean" class="examples.ExampleBean">
    <constructor-arg type="int" value="123"/>
    <constructor-arg type="java.lang.String" value="'Hello, World!'"/>
</bean>

或者使用Java配置:




@Bean
public ExampleBean exampleBean() {
    return new ExampleBean(123, "Hello, World!");
}
  1. Setter方法注入

Setter方法注入是通过调用bean的setter方法来注入依赖的。你可以使用<property>元素或者@Value注解来实现。




<bean id="exampleBean" class="examples.ExampleBean">
    <property name="counter" value="123"/>
    <property name="message" value="'Hello, World!'"/>
</bean>

或者使用Java配置:




@Bean
public ExampleBean exampleBean() {
    ExampleBean bean = new ExampleBean();
    bean.setCounter(123);
    bean.setMessage("Hello, World!");
    return bean;
}
  1. Field注入

Field注入是Spring框架支持的最弱依赖注入形式,它通过反射机制直接注入,不推荐使用,因为它破坏了封装性。




<bean id="exampleBean" class="examples.ExampleBean">
    <field name="counter" value="123"/>
    <field name="message" value="'Hello, World!'"/>
</bean>
  1. 方法注入

方法注入是通过调用bean的方法来注入依赖的。你可以使用<lookup-method>元素或者@Lookup注解来实现。




<bean id="exampleBean" class="examples.ExampleBean"/>
 
<bean id="anotherExampleBean" class="examples.AnotherExampleBean"
      factory-method="getInstance">
    <lookup-method name="getExampleBean" bean="exampleBean"/>
</bean>
  1. 注入集合类型

Spring支持注入各种集合类型,如List、Set、Map、Properties等。




<bean id="exampleBean" class="examples.ExampleBean">
    <property name="list">
        <list>
            <value>Item 1</value>
            <value>Item 2</value>
        </list>
    </property>
    <property name="set">
        <set>
            <value>Item 1</value>
            <value>Item 2</value>
        </set>
    </property>
    <property name="map">
        <map>
            <entry key="Key 1" value="Value 1"/>
            <entry key=
2024-08-14

Laravel中间件是一种在HTTP请求到达应用程序之前/响应离开应用程序后处理请求和响应的机制。中间件可以用于认证、日志记录、监控等。

创建中间件的命令:




php artisan make:middleware MiddlewareName

例如,创建一个名为 CheckAge 的中间件:




php artisan make:middleware CheckAge

这将在 app/Http/Middleware 目录下创建一个新的中间件文件 CheckAge.php

编辑中间件内容,例如,我们可以在中间件中检查用户的年龄:




// app/Http/Middleware/CheckAge.php
 
namespace App\Http\Middleware;
 
use Closure;
 
class CheckAge
{
    /**
     * Handle an incoming request.
     *
     * @param  \Illuminate\Http\Request  $request
     * @param  \Closure  $next
     * @return mixed
     */
    public function handle($request, Closure $next)
    {
        if ($request->age <= 18) {
            return redirect('home');
        }
 
        return $next($request);
    }
}

注册中间件,在 app/Http/Kernel.php 文件中的 $routeMiddleware 数组中添加中间件:




// app/Http/Kernel.php
 
protected $routeMiddleware = [
    // ...
    'check.age' => \App\Http\Middleware\CheckAge::class,
];

使用中间件,在路由中ia定义中间件:




Route::get('profile', function () {
    //
})->middleware('check.age');

以上就是Laravel中间件的创建、注册和使用的基本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