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3

在Linux下安装Docker,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卸载旧版本的Docker(如果有):



sudo apt-get remove docker docker-engine docker.io containerd runc
  1. 更新apt包索引:



sudo apt-get update
  1. 安装依赖包以使apt能通过HTTPS使用repository:



sudo apt-get install apt-transport-https ca-certificates curl software-properties-common
  1. 添加Docker官方GPG key:



curl -fsSL https://download.docker.com/linux/ubuntu/gpg | sudo apt-key add -
  1. 添加Docker的APT repository:



sudo add-apt-repository "deb [arch=amd64] https://download.docker.com/linux/ubuntu $(lsb_release -cs) stable"
  1. 再次更新apt包索引:



sudo apt-get update
  1. 安装Docker CE(社区版):



sudo apt-get install docker-ce
  1. 验证Docker是否安装成功并运行:



sudo systemctl status docker

或者运行一个简单的容器来测试:




sudo docker run hello-world

以上步骤适用于基于Debian的系统,如Ubuntu。对于基于RPM的系统,如CentOS,步骤可能略有不同。

2024-08-23

traceroute是一个用来追踪网络数据包在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的路由的Unix/Linux命令。它能够发送小的数据包到目的主机并记录每一个响应所需的时间,以此来估计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

下面是traceroute命令的基本用法:




traceroute [options] <hostname or IP address>

例如,要追踪到www.example.com的路由路径,你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traceroute www.example.com

这将显示每一跳的IP地址、回应时间等信息。

常用选项:

  • -I:使用ICMP echo请求代替默认的UDP数据包。
  • -m <max_ttl>:设置数据包的最大存活数值TTL(Time To Live)。
  • -q <n>:每一跳发送的请求数。
  • -w <timeout>:每个回应的等待超时时间。

例如,要使用ICMP echo请求追踪路由,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traceroute -I www.example.com

要设置最大TTL值为25,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traceroute -m 25 www.example.com

要设置每个请求的超时时间为3秒,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traceroute -w 3 www.example.com

注意:在使用traceroute时,可能需要root权限,或者使用sudo来获取必要的权限。

2024-08-23

在Linux中,文件权限是通过r (读), w (写), x (执行) 对文件和目录的访问权限进行定义的。Linux文件权限可以通过ls -l命令查看。

文件或目录的权限可以分为三组:owner(拥有者)、group(组)、others(其他人)。每组权限都包括read (r)、write (w)、execute (x)三种权限。

例如,一个文件的权限字符串可能是 -rwxr-xr--,这表示:

  • 第一个字符是文件类型标志,- 表示普通文件。
  • 接下来的三个字符是 owner (拥有者) 的权限:rwx,表示拥有者有读、写和执行权限。
  • 接下来的三个字符是 group 的权限:r-x,表示组有读和执行权限,但没有写权限。
  • 最后三个字符是 others (其他人) 的权限:r--,表示其他人只有读权限,没有写和执行权限。

更改文件或目录的权限,可以使用chmod命令。例如,给所有用户添加执行权限:




chmod a+x filename

移除组的写权限:




chmod go-w filename

设置文件的权限为-rwxr--r--




chmod 744 filename

这里,744是数字权限表示法,对应上面的字符权限。

注意:更改文件或目录的权限可能需要超级用户(root)权限。

2024-08-23

在Linux中,多任务调度通常涉及到时间片轮转(Round-Robin,RR)、优先级、实时(Real-Time,RT)等调度策略。以下是一个简化的C语言代码示例,演示了如何在多线程环境中实现这些调度策略。




#include <pthread.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 线程函数
void* thread_function(void* arg) {
    int thread_id = *(int*)arg;
    free(arg); // 释放内存
 
    // 线程执行的工作
    while(1) {
        printf("Thread %d is running\n", thread_id);
        sleep(1); // 模拟工作负载
    }
 
    return NULL;
}
 
int main() {
    pthread_t threads[5];
    int i;
 
    // 创建多线程
    for(i = 0; i < 5; i++) {
        int* arg = malloc(sizeof(int));
        *arg = i;
        if(pthread_create(&threads[i], NULL, &thread_function, arg) != 0) {
            printf("Thread creation failed\n");
            return 1;
        }
    }
 
    // 等待所有线程完成
    for(i = 0; i < 5; i++) {
        pthread_join(threads[i], NULL);
    }
 
    return 0;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使用了pthread_create来创建多个线程,每个线程执行相同的任务:打印一条消息并休眠一秒钟。调度策略是由内核根据线程的优先级和调度策略来决定的。如果你想要实现不同的调度策略,可能需要调用pthread_setschedparam函数来设置线程的调度策略和优先级。

请注意,实际的调度策略可能会更加复杂,涉及到系统调用和底层操作系统设计的细节。上述代码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多线程并发执行的框架。

2024-08-23

在Linux系统中,buff/cache通常指的是缓冲区和缓存。为了清理这些内存,可以使用sync命令将所有未写的系统缓冲区写入磁盘,然后用echo命令来清除缓冲区和缓存。

以下是清理buff/cache的步骤和示例代码:

  1. 使用sync命令同步数据:



sync
  1. 使用echo命令加入特定值到/proc/sys/vm/drop_caches文件来清除缓冲区和页缓存:



echo 1 > /proc/sys/vm/drop_caches
  1. 清除dentries和inodes:



echo 2 > /proc/sys/vm/drop_caches
  1. 清除缓冲区,页缓存,dentries和inodes:



echo 3 > /proc/sys/vm/drop_caches

请注意,清理缓冲区和缓存可能会暂时影响系统性能,因为内核会重新分配这些资源。这个操作通常在测试或者需要确保测试结果准确性的场景下使用。

2024-08-23

在 Linux 和 Windows 系统中查看 CUDA 和 cuDNN 版本的方法如下:

  1. 在 Linux 系统中:

    • 查看 CUDA 版本:

      
      
      
      cat /usr/local/cuda/version.txt

      或者使用:

      
      
      
      nvcc --version
    • 查看 cuDNN 版本:

      
      
      
      cat /usr/local/cuda/include/cudnn.h | grep CUDNN_MAJOR -A 2
  2. 在 Windows 系统中:

    • 查看 CUDA 版本:

      
      
      
      C:\>dir /b /s nvcc.exe

      然后在命令行中运行上述路径下的 nvcc --version

    • 查看 cuDNN 版本:

      cuDNN 通常不提供直接查询版本的命令,需要查看安装目录下的头文件。cuDNN 的版本信息通常包含在头文件中,例如 cudnn.h。可以通过文本编辑器或者命令行工具查看。

      
      
      
      C:\>type "C:\Program Files\NVIDIA GPU Computing Toolkit\CUDA\v<version>\include\cudnn.h" | findstr CUDNN_MAJOR -A 2

注意:替换 <version> 为你的 CUDA 版本号。这些命令假设 CUDA 和 cuDNN 安装在它们的默认位置,如果你修改了安装路径,需要相应地调整上述命令中的路径。

2024-08-23

在Linux系统中安装Python3环境,并设置环境变量的步骤如下:

  1. 更新系统包索引(可选,但推荐):



sudo apt update
  1. 安装Python3:



sudo apt install python3
  1. 确认Python3安装成功:



python3 --version
  1. 设置Python3的环境变量,以便在任何位置调用Python3:

首先,找到Python3的路径:




which python3

假设输出为/usr/bin/python3,然后将Python3的执行路径添加到环境变量中。打开~/.bashrc文件:




nano ~/.bashrc

在文件末尾添加以下内容:




export PATH="/usr/bin:$PATH"

保存并关闭文件后,使更改生效:




source ~/.bashrc

现在,你应该能够在任何位置通过键入python3来启动Python3了。

2024-08-23

tee 是一个 Linux 和 UNIX 系统中非常有用的命令,它可以从标准输入(stdin)读取数据并将其写入到标准输出(stdout)和文件。这个命令的主要好处是可以同时将信息显示在屏幕上并写入文件,非常适合调试和记录命令执行过程。

下面是一些使用 tee 命令的例子:

  1. 将输出写入文件和屏幕:



echo "Hello, World!" | tee output.txt

在这个例子中,echo 命令产生的输出 "Hello, World!" 被 tee 命令捕获,并同时输出到屏幕和写入到 output.txt 文件中。

  1. 追加模式写入文件:



echo "Another line" | tee -a output.txt

-a 选项告诉 tee 命令要以追加模式写入文件。这意味着新的输出会被加到文件的末尾,而不是覆盖原有内容。

  1. 只写入文件而不在屏幕上显示:



echo "Secret message" | tee /dev/null > output.txt

在这个例子中,/dev/null 是一个特殊的文件,它会丢弃所有写入其的数据。这意味着输出不会显示在屏幕上,但仍然被写入到 output.txt 文件中。

  1. 使用 tee 命令进行管道操作:



echo "Example" | tee >(wc -l) >(wc -c) >/dev/null

这个例子中,tee 命令的输出被发送到两个管道进行其他处理。第一个管道计算行数,第二个管道计算字符数。最后的 /dev/null 用于丢弃实际的输出内容。

注意事项:

  • 使用 tee 命令时,如果指定的文件不存在,tee 会自动创建这个文件。
  • 如果 tee 命令试图写入没有写权限的文件,它会失败并显示错误信息。
  • 在使用 tee 命令时,如果需要同时写入多个文件,可以多次使用 -a 选项,或者一次性指定多个文件。例如:echo "Example" | tee file1.txt file2.txt
  • 在管道操作中,如果使用 tee 命令,确保最后一个处理分支是 wc 或其他不会终止管道的命令,否则管道会被第一个终止的进程打断。
2024-08-23

在Linux上安装和配置Tomcat 8.5.99的步骤如下:

  1. 确保你的Linux系统已经安装了Java Development Kit (JDK),因为Tomcat是一个基于Java的应用服务器。
  2. 下载Tomcat 8.5.99的压缩包。你可以从Apache Tomcat的官方网站下载。
  3. 通过SSH客户端连接到你的Linux服务器,并使用命令行进行以下操作:



# 创建一个目录用于存放Tomcat
mkdir /opt/tomcat
 
# 将Tomcat压缩包解压到刚创建的目录中
tar xvf apache-tomcat-8.5.99.tar.gz -C /opt/tomcat --strip-components=1
 
# 设置环境变量
echo "export CATALINA_HOME=/opt/tomcat" >> /etc/profile.d/tomcat.sh
 
# 使环境变量生效
source /etc/profile.d/tomcat.sh
 
# 设置Tomcat的内存使用限制(可选)
echo "export CATALINA_OPTS='-Xms512M -Xmx1024M'" >> /etc/profile.d/tomcat.sh
 
# 使环境变量生效
source /etc/profile.d/tomcat.sh
 
# 设置Tomcat的启动、关闭、重启脚本为可执行文件
chmod +x /opt/tomcat/bin/*.sh
  1. 启动Tomcat服务器:



/opt/tomcat/bin/startup.sh
  1. 检查Tomcat是否启动成功,你可以通过以下命令查看是否有进程在使用8080端口:



netstat -tulnp | grep 8080
  1. 如果你希望Tomcat随系统启动而自动启动,你可以将启动脚本添加到/etc/rc.local文件中。
  2. 你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 http://<your-server-ip>:8080 来验证Tomcat是否安装并运行正常。

以上步骤提供了一个基本的Tomcat 8.5.99的安装和配置过程。根据你的具体需求,可能需要做出一些调整。

2024-08-23



#!/bin/sh
 
# 创建一个简单的脚本来展示vi/vim编辑器的基本使用
 
# 编辑模式:插入模式和命令模式
# 插入模式允许输入和编辑文本
# 命令模式用于导航和执行命令
 
# 启动vi/vim编辑器并打开文件
# 如果文件不存在,将会被创建
vi my_file.txt
 
# 以下是在vi/vim中的基本操作:
# 1. 打开文件
# 2. 切换到插入模式以便编辑(按 'i' 进入插入模式)
# 3. 输入一些文本
# 4. 保存并退出(按 'Esc' 切换到命令模式,然后输入 ':wq' 保存并退出)
 
# 注意: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示例脚本,实际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需求编写更复杂的逻辑。

这个脚本演示了如何启动vi或vim编辑器并打开一个文件。然后,它演示了如何从命令模式切换到插入模式以输入文本,并在完成编辑后保存和退出编辑器。这是学习Linux文本编辑的基本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