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3

netstat 是一个在 Linux 系统中用来显示网络状态信息的命令行工具。它可以显示接口统计、路由表、网络连接等信息。

以下是 netstat 命令的一些常用选项和用法:

  • -a--all:显示所有连接和监听端口。
  • -t--tcp:显示 TCP 协议的连接。
  • -u--udp:显示 UDP 协议的连接。
  • -n--numeric:直接使用数字形式显示地址和端口号。
  • -l--listening:显示监听中的服务端口。
  • -p--program:显示每个连接的程序名。
  • -r--route:显示路由表。
  • -e--extend:显示详细信息。
  • -s--statistics:显示每种协议的统计信息。

示例:

查看所有连接(包括监听状态的端口):




netstat -a

显示所有 TCP 连接:




netstat -at

显示所有 UDP 连接:




netstat -au

显示所有连接,包括监听端口,并显示相关进程信息:




netstat -ap

显示路由表:




netstat -r

显示所有连接的统计信息:




netstat -s

以上命令提供了 netstat 的基本用法,可以根据需要组合选项以获取特定的信息。

2024-08-13

ETCD是一个分布式键值存储系统,被广泛用于服务发现、配置共享和一致性保证等场景。以下是在Linux环境下安装、配置ETCD以及常用命令的简要步骤和示例:

  1. 安装ETCD:

使用官方提供的安装脚本,可以自动下载并安装ETCD。




curl -L https://github.com/etcd-io/etcd/releases/download/v3.5.0/etcd-v3.5.0-linux-amd64.tar.gz | tar xz
mv etcd-v3.5.0-linux-amd64/etcd* /usr/local/bin/
  1. 配置ETCD:

ETCD可以通过配置文件或命令行参数进行配置。以下是一个基本的配置文件示例(/etc/etcd/etcd.conf):




# [member]
ETCD_NAME=default
ETCD_DATA_DIR="/var/lib/etcd/default"
# ETCD_WAL_DIR=""
# ETCD_SNAPSHOT_COUNT="10000"
# ETCD_HEARTBEAT_INTERVAL="100"
# ETCD_ELECTION_TIMEOUT="1000"
 
# [cluster]
# ETCD_LISTEN_PEER_URLS="http://localhost:2380"
# ETCD_LISTEN_CLIENT_URLS="http://localhost:2379"
# ETCD_INITIAL_ADVERTISE_PEER_URLS="http://localhost:2380"
ETCD_ADVERTISE_CLIENT_URLS="http://localhost:2379"
# ETCD_INITIAL_CLUSTER="default=http://localhost:2380"
# ETCD_INITIAL_CLUSTER_TOKEN="etcd-cluster-1"
# ETCD_INITIAL_CLUSTER_STATE="new"
# ETCD_STRICT_RECONFIG_CHECK="false"
# ETCD_ENABLE_V2="true"
 
# [proxy]
# ETCD_PROXY="off"
# ETCD_PROXY_FAILURE_WAIT="5000"
# ETCD_PROXY_REFRESH_INTERVAL="30000"
# ETCD_PROXY_DIAL_TIMEOUT="1000"
# ETCD_PROXY_WRITE_TIMEOUT="5000"
# ETCD_PROXY_READ_TIMEOUT="0"
 
# [security]
# ETCD_CERT_FILE=""
# ETCD_KEY_FILE=""
# ETCD_CLIENT_CERT_AUTH="false"
# ETCD_TRUSTED_CA_FILE=""
# ETCD_AUTO_TLS="false"
# ETCD_PEER_CERT_FILE=""
# ETCD_PEER_KEY_FILE=""
# ETCD_PEER_CLIENT_CERT_AUTH="false"
# ETCD_PEER_TRUSTED_CA_FILE=""
# ETCD_PEER_AUTO_TLS="false"
 
# [logging]
# ETCD_DEBUG="false"
# ETCD_LOG_PACKAGE_LEVELS=""
# ETCD_LOG_OUTPUT="default"
 
# [profiling]
# ETCD_ENABLE_PPROF="false"
# ETCD_METRICS="basic"
  1. 启动ETCD服务:

可以使用配置文件启动ETCD,也可以直接在命令行中指定参数。

使用配置文件启动:




etcd --config-file /etc/etcd/etcd.conf

直接在命令行中指定参数启动:




etcd --name my-etcd-1 --data-dir /var/lib
2024-08-13

在Linux系统中,有多种方法可以设置开机自启脚本或服务。/etc/init.d/etc/rc.d/rc.local 是两个不同时期的开机自启配置方式:

  1. /etc/init.d 方式主要用于SystemV init系统,现在较少使用,已被systemd取代。你可以将脚本放入这个目录,然后通过update-rc.d命令来配置。
  2. /etc/rc.d/rc.local 方式是在启动完成后执行的,类似于Windows的“启动”目录。将脚本放入这个文件,它会在系统启动的最后阶段被执行。

对于systemd(现代Linux系统),推荐使用systemctl来管理服务的自启。

例如,将一个脚本my_script.sh设置为开机自启:




# 首先确保脚本可执行
chmod +x /path/to/my_script.sh
 
# 然后创建一个systemd服务文件
sudo nano /etc/systemd/system/my_script.service
 
# 添加以下内容
[Unit]
Description=My Script Service
 
[Service]
Type=simple
ExecStart=/path/to/my_script.sh
 
[Install]
WantedBy=multi-user.target
 
# 启用并启动服务
sudo systemctl enable my_script.service
sudo systemctl start my_script.service

如果你的系统仍使用init系统,可以使用类似的方法:




# 将脚本放入init.d目录
sudo cp /path/to/my_script.sh /etc/init.d/my_script
sudo chmod +x /etc/init.d/my_script
 
# 链接到适当的运行级别
sudo update-rc.d my_script defaults

对于rc.local方式:




# 编辑rc.local文件
sudo nano /etc/rc.d/rc.local
 
# 在文件底部添加你的脚本
/path/to/my_script.sh
 
# 确保文件可执行
sudo chmod +x /etc/rc.d/rc.local

请根据你的系统类型选择合适的方法。如果你使用的是systemd管理的系统,推荐使用systemctl设置服务。

2024-08-13

在Linux环境下,我们可以使用C语言来编写一个简单的UDP服务器。以下是一个基本的UDP服务器实现的例子: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netinet/in.h>
 
#define BUFF_LEN 1024
#define SERVER_PORT 8080
 
int main() {
    struct sockaddr_in server_addr;
    struct sockaddr_in client_addr;
    socklen_t client_len;
    int server_fd;
    char buffer[BUFF_LEN];
 
    // 创建socket
    server_fd = socket(AF_INET, SOCK_DGRAM, 0);
    if (server_fd < 0) {
        perror("socket creation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 设置服务器地址结构
    memset(&server_addr, 0, sizeof(server_addr));
    server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er_addr.sin_addr.s_addr = htonl(INADDR_ANY);
    server_addr.sin_port = htons(SERVER_PORT);
 
    // 绑定socket到服务器地址
    if (bind(server_fd, (struct sockaddr *)&server_addr, sizeof(server_addr)) < 0) {
        perror("bind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printf("Server is running on port %d\n", SERVER_PORT);
    printf("Waiting for messages...\n");
 
    while (1) {
        client_len = sizeof(client_addr);
        // 接收客户端消息
        ssize_t len = recvfrom(server_fd, buffer, BUFF_LEN, 0, (struct sockaddr *)&client_addr, &client_len);
        if (len < 0) {
            perror("recvfrom error");
            continue;
        }
        buffer[len] = '\0';
        printf("Received message: %s\n", buffer);
 
        // 回复客户端消息
        const char *response = "Received";
        sendto(server_fd, response, strlen(response), 0, (struct sockaddr *)&client_addr, client_len);
    }
 
    close(server_fd);
    return 0;
}

这段代码创建了一个UDP服务器,监听在端口8080上的消息。当服务器接收到消息时,它会打印出来,并向发送消息的客户端回复一个"Received"字符串。这个简单的UDP服务器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扩展和修改。

2024-08-13

在Linux环境下进行内网渗透,通常涉及以下步骤:

  1. 信息收集:使用如nmapwhoisdig等工具获取目标网络的布局和信息。
  2. 端口扫描:使用nmap进行端口扫描,找出开放的服务和可能的漏洞。
  3. 服务指纹识别:使用nmap的脚本或其他工具(如wappalyzer)识别目标服务的指纹信息。
  4. 漏洞扫描:使用NessusOpenVAS等专业工具进行全面的漏洞扫描,或使用searchsploit找出相应的exp。
  5. 获取访问权限:利用发现的安全漏洞进行攻击,获取服务器的访问权限。
  6. 提权:如果获得了一定的访问权限,尝试提升自己的权限至系统管理员。
  7. 内网渗透:一旦有了访问权限,探索内网其他机器,收集更多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Linux命令和工具示例:




# 更新系统和安装必要的工具
sudo apt-get update && sudo apt-get upgrade -y
sudo apt-get install nmap whois dig nessus
 
# 使用nmap进行端口扫描
nmap -sS -Pn -A -v 内网IP地址
 
# 使用wappalyzer识别目标服务指纹
wappalyzer -u "http://目标服务地址"
 
# 使用searchsploit查找相应的exp
searchsploit 服务名称 漏洞号
 
# 使用Nessus进行漏洞扫描
nessus-cli -h nessusd服务器IP -f 扫描脚本 -t 目标IP

请注意,上述步骤和示例代码仅供学习和测试使用,不得用于非法活动。实际渗透测试应遵循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2024-08-13

在Linux环境下,C程序的编辑、编译和运行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 编辑C源代码:

    使用文本编辑器(如nanovivimemacs)来编辑C源代码。例如,使用nano编辑器创建一个名为hello.c的文件:

    
    
    
    nano hello.c

    然后输入以下C代码: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printf("Hello, World!\n");
        return 0;
    }
  2. 编译C程序:

    使用gcc编译器来将源代码编译成可执行文件。如果你的文件名为hello.c,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来编译:

    
    
    
    gcc -o hello hello.c

    这会生成一个名为hello的可执行文件。

  3. 运行C程序:

    使用以下命令来运行编译后的程序:

    
    
    
    ./hello

    你应该会看到输出Hello, World!

以下是整个流程的示例代码:




# 编辑源代码
nano hello.c
 
# 编写以下内容
# #include <stdio.h>
#
# int main() {
#     printf("Hello, World!\n");
#     return 0;
# }
 
# 编译程序
gcc -o hello hello.c
 
# 运行程序
./hello
2024-08-13

在WSL2下配置Pytorch环境,首先确保你的Windows系统支持GPU加速,并且已经安装了WSL2以及适用于Linux的Windows子系统。以下是配置步骤:

  1. 安装Anaconda:

    下载Anaconda安装脚本并安装,可以从Anaconda官网获取安装脚本链接。

  2. 创建一个新的conda环境并激活它:

    
    
    
    conda create -n pytorch-gpu python=3.8
    conda activate pytorch-gpu
  3. 安装PyTorch:

    访问PyTorch官网的安装指南(https://pytorch.org/get-started/locally/),使用conda命令安装适合你系统的CUDA版本的PyTorch。例如,如果你的CUDA版本是11.1,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conda install pytorch torchvision torchaudio cudatoolkit=11.1 -c pytorch -c conda-forge

请确保替换cudatoolkit=11.1为你的Windows支持的版本。

注意:如果你的Windows没有GPU或者不支持CUDA,你可以安装CPU版本的PyTorch:




conda install pytorch torchvision torchaudio cpuonly -c pytorch

以上步骤在WSL2环境中应该可以正常工作,但如果遇到具体的错误,请根据错误信息进行相应的调整。

2024-08-13

"Ollama Linux" 不是一个具体的项目或软件,它可能是一个错误的拼写。如果你是在指 "Linux 部署",以下是一个基本的部署示例:

  1. 准备一个新的虚拟机或服务器,确保安装了基本的操作系统(如Ubuntu或CentOS)。
  2. 通过SSH登录到服务器。
  3. 更新系统包列表。
  4. 安装必要的软件,如Apache或Nginx、MySQL、PHP(LAMP的基础)。

以Ubuntu为例的部署步骤:




# 更新系统
sudo apt-update
sudo apt-upgrade -y
 
# 安装Apache
sudo apt-get install apache2 -y
 
# 安装MySQL
sudo apt-get install mysql-server -y
 
# 安装PHP
sudo apt-get install php libapache2-mod-php php-mysql -y
 
# 重启Apache
sudo systemctl restart apache2
 
# 确认安装
php -v
mysql -V

这是一个基本的LAMP(Linux, Apache, MySQL, PHP)部署示例。根据你的具体需求,你可能需要安装额外的软件包或配置服务。

2024-08-13

在Linux下安装SQL Server通常涉及以下步骤:

  1. 导入Microsoft SQL Server Linux存储库的GPG密钥。
  2. 注册Microsoft SQL Server Linux存储库。
  3. 安装SQL Server。

以下是基于Debian或Ubuntu系统的示例步骤:




# Step 1: 导入Microsoft SQL Server公共存储库GPG密钥
wget -qO- https://packages.microsoft.com/keys/microsoft.asc | sudo apt-key add -
 
# Step 2: 注册Microsoft SQL Server Ubuntu存储库
# 将以下URL中的`<your_ubuntu_version>`替换为你的Ubuntu版本,例如:ubuntu20.04
sudo add-apt-repository "$(wget -qO- https://packages.microsoft.com/config/ubuntu/<your_ubuntu_version>/mssql-server-2019.list)"
 
# Step 3: 安装SQL Server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y mssql-server
 
# Step 4: 完成SQL Server的安装并设置管理员密码
sudo /opt/mssql/bin/mssql-conf setup
 
# 按照提示设置管理员(sa)密码并选择版本等信息

对于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RHEL) 或 CentOS 系统,步骤类似,但使用yum而不是apt-get进行包管理。

请根据你的Linux发行版和要安装的SQL Server版本选择正确的指令。注意,具体命令可能随时发生变化,请参考Microsoft官方文档以获取最新信息。

2024-08-13

在Ubuntu环境中配置TensorRT进行深度学习模型的部署,你需要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 安装NVIDIA驱动和CUDA Toolkit。
  2. 安装TensorRT。

以下是具体的命令和步骤:

  1. 安装NVIDIA驱动和CUDA Toolkit:

首先,确保你的GPU支持CUDA。你可以通过lspci | grep -i nvidia命令来检查你的NVIDIA GPU型号。

接下来,你可以使用以下命令来安装NVIDIA驱动:




sudo add-apt-repository ppa:graphics-drivers/ppa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install nvidia-driver-xxx

其中xxx是你想要安装的驱动版本。

然后,安装CUDA Toolkit:




sudo apt install nvidia-cuda-toolkit
  1. 安装TensorRT:

你可以从NVIDIA官网下载TensorRT的Debian安装包,或者使用apt-get安装。以下是通过apt-get安装的步骤:




sudo apt update
sudo apt install tensorrt cuda-libraries-xx-yy

其中xxyy是CUDA的版本号。

完成以上步骤后,你就可以在Ubuntu环境中使用TensorRT了。

注意:确保你安装的TensorRT版本与你的CUDA版本兼容。如果需要从NVIDIA官网下载,请登录你的NVIDIA账户以获取访问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