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7

在Linux中实现多线程,可以使用POSIX线程库(pthreads)。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创建两个线程,每个线程打印一条消息,然后退出。




#include <stdio.h>
#include <pthread.h>
 
void* thread_function(void* arg) {
    printf("Hello, World! It's me, %lld!\n", (long long)arg);
    return NULL;
}
 
int main() {
    pthread_t thread1, thread2;
    int ret1, ret2;
 
    ret1 = pthread_create(&thread1, NULL, thread_function, (void*)1);
    ret2 = pthread_create(&thread2, NULL, thread_function, (void*)2);
 
    if (ret1 != 0) {
        printf("Thread 1 creation failed.\n");
        return 1;
    }
    if (ret2 != 0) {
        printf("Thread 2 creation failed.\n");
        return 1;
    }
 
    pthread_join(thread1, NULL);
    pthread_join(thread2, NULL);
 
    return 0;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使用pthread_create函数创建了两个线程。每个线程执行thread_function函数,并传递一个数字作为参数。在主线程中,我们使用pthread_join等待两个线程完成。

编译时需要链接到pthread库,使用以下命令:




gcc -o multithreading multithreading.c -lpthread

运行程序后,你将看到两行包含线程ID和传递的参数的消息。

2024-08-17

/etc/resolv.conf 是一个配置文件,用于指定Linux系统中DNS服务器的信息。该文件由网络管理员进行编辑,其格式非常简单。

一个典型的 /etc/resolv.conf 文件包含以下内容:




nameserver 8.8.8.8
nameserver 8.8.4.4

其中 nameserver 指定了DNS服务器的IP地址。一个配置文件可以包含多个 nameserver 指令,以指定多个DNS服务器。

在这个例子中,Google的公共DNS服务器地址(8.8.8.8 和 8.8.4.4)被用作示例。

如果你需要改变DNS服务器,你可以直接编辑 /etc/resolv.conf 文件,并添加或修改 nameserver 行。例如:




sudo nano /etc/resolv.conf

然后在打开的编辑器中添加或修改你想要的DNS服务器地址。保存并退出编辑器后,系统会使用新的DNS服务器来解析域名。

注意:某些系统可能会自动覆盖 /etc/resolv.conf 文件。如果是这种情况,你应该修改相应的网络配置文件(例如 /etc/NetworkManager/NetworkManager.conf 或特定的网络接口配置文件)来设置DNS服务器。

2024-08-17

在Linux中,硬盘分区结构通常遵循MBR(主引导记录)或GPT(GUID分区表)标准。MBR是较旧的标准,而GPT是较新且更先进的标准。

  1. 主分区:在MBR磁盘中,可以有四个主分区,或者三个主分区加上一个扩展分区(其中可以有多个逻辑分区)。在GPT磁盘中,没有主分区的概念,所有分区都是EFI系统分区或Microsoft保留分区。
  2. 扩展分区:在MBR磁盘中,它是不能直接使用的,必须在其中创建逻辑分区。在GPT磁盘中,没有扩展分区的概念。
  3. 逻辑分区:在MBR磁盘中的扩展分区中可以创建多个逻辑分区。在GPT磁盘中,也可以创建多个分区,但这些分区可以直接使用,不需要放在扩展分区中。
  4. 动态分区:指的是LVM(逻辑卷管理),可以在不改变原有分区的情况下动态调整分区大小。
  5. 引导分区:通常包含操作系统的启动文件,用于系统启动。在MBR磁盘中,引导分区必须是活动的(Active)。在GPT磁盘中,没有活动分区的概念,但是有EFI系统分区的概念。
  6. 标准分区:指的是使用fdisk工具创建的分区,只能够创建最多四个主分区。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分区命令示例:

  • 使用fdisk创建一个标准MBR分区:



sudo fdisk /dev/sda
  • 使用gdisk创建一个GPT分区:



sudo gdisk /dev/sda
  • 使用parted创建分区:



sudo parted /dev/sda mklabel gpt
sudo parted /dev/sda mkpart primary ext4 1G 2G
  • 创建LVM分区:



sudo pvcreate /dev/sdb
sudo vgcreate myvg /dev/sdb
sudo lvcreate -L 10G -n mylv myvg

注意:在实际操作时,请根据自己的磁盘设备名称(如/dev/sda, /dev/sdb等)来替换上述命令中的设备名称。

2024-08-17

diff命令在Linux中用来比较两个文件或两个目录的内容差异。如果比较的是文件,则比较的是文件的各行内容。如果比较的是目录,则diff会比较两个目录中同名文件的差异。

以下是diff命令的基本用法:

  1. 比较两个文件:



diff file1.txt file2.txt
  1. 比较两个目录:



diff dir1 dir2
  1. 以并排格式显示差异(每个文件占一行):



diff -y file1.txt file2.txt
  1. 忽略空格和制表符:



diff -b file1.txt file2.txt
  1. 只报告文件是否相异,不显示具体差异:



diff -q file1.txt file2.txt
  1. 使用不同的对比程序,例如 vimdiff 来显示差异:



diff -D file1.txt file2.txt
  1. 生成差异的patch文件:



diff -Naur old_directory new_directory > diff_result.patch
  1. 应用patch文件:



patch old_directory < diff_result.patch

这些是diff命令的基本用法,具体使用哪种取决于你的需求。

2024-08-17

在Linux系统上离线安装Nginx,你需要提前下载Nginx源码包以及所有依赖的库文件。以下是离线安装Nginx的步骤:

  1. 将Nginx源码包以及依赖库文件传输到目标Linux机器上。
  2. 安装依赖库。
  3. 解压Nginx源码包并编译安装。

以下是具体的命令和步骤:




# 假设你已经将nginx-1.20.1.tar.gz和依赖库文件放在/tmp目录下
cd /tmp
 
# 安装依赖库(请根据你的Linux发行版使用相应的包管理器安装以下依赖)
# 对于基于Debian的系统,如Ubuntu
sudo dpkg -i /tmp/dependency_libraries/*.deb
# 对于基于RPM的系统,如CentOS
sudo rpm -Uvh /tmp/dependency_libraries/*.rpm
 
# 解压Nginx源码包
tar zxvf nginx-1.20.1.tar.gz
cd nginx-1.20.1
 
# 配置Nginx编译选项(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修改编译参数)
./configure --prefix=/opt/nginx --without-http_rewrite_module
 
# 编译和安装Nginx
make
sudo make install
 
# 启动Nginx
/opt/nginx/sbin/nginx

注意:

  • 替换nginx-1.20.1.tar.gz/tmp/dependency_libraries/*为你实际下载的文件路径和名称。
  • 根据你的Linux系统和Nginx版本,可能需要安装不同的依赖库。
  • 编译配置中的--without-http_rewrite_module是一个示例,表示编译时排除某些模块,你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或移除编译参数。
  • 安装完成后,确保按照你的需求调整Nginx配置文件,并根据系统服务管理工具(如systemd或init.d)配置Nginx服务开机自启。
2024-08-17

在Linux环境下,可以使用Shell脚本来实现jar包的自动重启和开机自启。以下是一个基本的示例脚本:




#!/bin/bash
 
# 定义jar包的命令
JAR_CMD="java -jar /path/to/your/app.jar"
 
# 启动jar包
$JAR_CMD &
 
# 保存jar进程的PID
PID=$!
 
# 等待jar进程退出
wait $PID
 
# 检测到jar进程退出后,重启jar包
while true; do
    # 重启jar包
    $JAR_CMD &
    
    # 保存新的jar进程PID
    PID=$!
    
    # 再次等待jar进程退出
    wait $PID
done

要使脚本开机自启,可以将其添加到/etc/rc.local文件中(在较新的Linux发行版中,可能需要使用systemd服务来实现)。

对于systemd服务的实现,你可以创建一个名为your-app.service的服务文件,内容如下:




[Unit]
Description=Your Java Application
After=network.target
 
[Service]
Type=simple
Restart=on-failure
RestartSec=5
User=<username>
ExecStart=/bin/bash -c "java -jar /path/to/your/app.jar"
 
[Install]
WantedBy=multi-user.target

将此文件保存在/etc/systemd/system/目录下,然后使用以下命令启用并启动服务:




sudo systemctl enable your-app.service
sudo systemctl start your-app.service

这样,你的jar包就会在系统启动时自动启动,并在崩溃时自动重启。

2024-08-17

在Linux下扩展根目录(root)的磁盘分区空间,通常涉及以下步骤:

  1. 使用Live CD/USB启动系统,或者将系统启动至单用户模式或安全模式。
  2. 使用fdisk, partedgparted等工具来调整分区大小。
  3. 使用resize2fs(对于ext3/ext4文件系统)或xfs_growfs(对于XFS文件系统)来扩展文件系统。

以下是一个基于fdisk的扩展根目录空间的示例流程:

  1. 使用Live CD/USB启动系统,并挂载系统分区以便修改(如果已挂载,则需要卸载)。



mount /dev/sdXn /mnt # 将 /dev/sdXn 替换为实际的分区设备名
  1. 使用fdisk删除并重新创建根分区,这里假设 /dev/sdX 是磁盘,n 是新分区号。



fdisk /dev/sdX
# 在fdisk提示符下,删除旧的根分区(可选择d命令),然后创建一个新的分区(可选择n命令),
# 设置新分区号为n,然后按w保存退出。
  1. 重启系统。



reboot
  1. 启动后,使用分区工具调整分区大小。



resize2fs /dev/sdXn # 扩展文件系统

或者,如果你的文件系统是XFS:




xfs_growfs /dev/sdXn # 扩展XFS文件系统

请注意,这些步骤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因此在执行之前请确保备份了重要数据。如果你不熟悉这些工具,建议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或查看详细的文档和指南。

2024-08-17

在Linux系统中安装Visual Studio Code (VScode),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1. 打开你的终端。
  2. 导入微软的GPG密钥:

    
    
    
    wget -qO- https://packages.microsoft.com/keys/microsoft.asc | gpg --dearmor > microsoft.gpg
    sudo mv microsoft.gpg /etc/apt/trusted.gpg.d/microsoft.gpg
  3. 增加VSCode的软件源:

    • 对于Ubuntu系统:

      
      
      
      sudo sh -c 'echo "deb [arch=amd64 signed-by=/etc/apt/trusted.gpg.d/microsoft.gpg] https://packages.microsoft.com/repos/vscode stable main" > /etc/apt/sources.list.d/vscode.list'
    • 对于其他基于Debian的系统,比如Debian:

      
      
      
      sudo sh -c 'echo "deb [arch=amd64 signed-by=/etc/apt/trusted.gpg.d/microsoft.gpg] https://packages.microsoft.com/repos/code stable main" > /etc/apt/sources.list.d/vscode.list'
  4. 更新软件包列表并安装VSCode: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code

完成以上步骤后,Visual Studio Code 应该已经安装在你的Linux系统上了。你可以通过终端命令code来启动VSCode,或者在你的桌面环境中找到VSCode的启动器来打开它。

2024-08-17

LiveKit 是一个用于实时音视频通信的开源服务器。在 Linux 上运行 LiveKit 并不直接支持通过 HTML 进行视频和语音聊天,因为 LiveKit 主要是为了提供实时通信而设计的,并不直接支持在浏览器中的嵌入。

如果你想要在网页中实现视频和语音聊天功能,你可能需要使用 WebRTC 和一个适合网页的库,如 WebRTC 的 JavaScript 库。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 WebRTC 视频聊天的例子,你可以通过这个例子了解如何在网页中实现视频和语音通信:




<!DOCTYPE html>
<html>
<head>
    <title>Video Chat</title>
</head>
<body>
    <video id="localVideo" autoplay playsinline></video>
    <video id="remoteVideo" autoplay playsinline></video>
 
    <script>
        const localVideo = document.getElementById('localVideo');
        const remoteVideo = document.getElementById('remoteVideo');
 
        // 创建一个 RTCPeerConnection
        const peerConnection = new RTCPeerConnection();
 
        // 将本地视频流添加到 peer connection
        navigator.mediaDevices.getUserMedia({ video: true, audio: true })
            .then(stream => {
                localVideo.srcObject = stream;
                stream.getTracks().forEach(track => peerConnection.addTrack(track, stream));
            })
            .catch(error => console.error(error));
 
        // 当有远端跟踪加入 peer connection 时触发
        peerConnection.ontrack = event => {
            remoteVideo.srcObject = event.streams[0];
        };
 
        // 创建一个服务器交换信息的对象(这里需要你实现信令服务器)
        // 假设 signaling 是你的信令服务器实例
        const signaling = new SignalingServerClient();
 
        // 连接信令服务器并等待对端
        signaling.connect();
 
        // 当收到对端的offer时
        signaling.on('offer', (offer) => {
            peerConnection.setRemoteDescription(offer);
            peerConnection.createAnswer().then(answer => {
                peerConnection.setLocalDescription(answer);
                signaling.emit('answer', answer);
            });
        });
 
        // 当收到对端的answer时
        signaling.on('answer', (answer) => {
            peerConnection.setRemoteDescription(answer);
        });
 
        // 当对端的ICE候选可用时
        peerConnection.onicecandidate = ({ candidate }) => {
            signaling.emit('candidate', candidate);
        };
 
        // 当本地的ICE候选可用时
        peerConnection.onicegathererstatechanged = () => {
            if (peerConnection.iceGatherer.state === 'complete') {
                signaling.emit('complete');
            }
        };
 
        // 信令服务器交互的简单模拟
        class SignalingServerClient {
            connect() {
                // 连接信令服务器的逻辑
            }
2024-08-17

stress 是一个用于生成系统负载的实用工具,可以通过命令行参数指定生成 CPU、内存、磁盘和I/O设备的负载。

以下是使用 stress 进行 CPU 压力测试的命令示例:




stress --cpu 1 --timeout 600

这个命令会使电脑的 CPU 使用率达到100%,并持续600秒(10分钟)。

如果你想要指定具体的 CPU 核心数,可以使用 --cpu-core 参数,如下所示:




stress --cpu-core 4 --timeout 600

这个命令会使得第5个(从0开始计数)CPU核心工作在100%,其余核心保持空闲,并持续600秒。

如果你想要同时对内存和CPU进行测试,可以这样做:




stress --cpu 4 --vm 4 --timeout 600

这个命令会同时产生4个工作在100%的CPU核心和4GB的内存分配,并持续600秒。

注意:在使用 stress 之前,你可能需要通过你的包管理器(如 apt-getyum)安装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