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lasticsearch中设置账号密码需要通过Elasticsearch的内置用户elastic和kibana。以下是如何为Elasticsearch设置账号密码的步骤:

  1. 使用Elasticsearch用户进入Elasticsearch CLI。



bin/elasticsearch-users useradd elastic
  1. 设置密码。



bin/elasticsearch-users passwd elastic
  1. 修改Elasticsearch的配置文件elasticsearch.yml,启用基本认证。



xpack.security.enabled: true
xpack.security.transport.ssl.enabled: true
  1. 重启Elasticsearch服务。



bin/elasticsearch-service restart
  1. 使用新设置的账号密码进行验证。



curl -u elastic:changeme -X GET "localhost:9200/"

注意:在生产环境中,密码应该是安全的,不要直接在命令行中输入密码,而是使用提示输入或者配置文件来安全管理密码。

如果你是在Elasticsearch集群环境中设置账号密码,步骤类似,只是在集群的每个节点上都需要执行上述步骤。记得在修改配置文件后,需要在所有节点上重启Elasticsearch服务。

如果你需要在Kibana中使用这个账号,你还需要在Kibana的配置文件kibana.yml中设置elastic用户的凭证:




elasticsearch.username: "elastic"
elasticsearch.password: "yourpassword"

同样,在集群环境中,你需要在所有Kibana节点上设置这些凭证。




cmake_minimum_required(VERSION 3.5)
project(my_project LANGUAGES CXX)
 
# 使用find_package查找名为my_lib的库
find_package(my_lib)
 
# 如果找不到my_lib,尝试使用pkg_check_modules来查找
if(NOT my_lib_FOUND)
  pkg_check_modules(PC_my_lib my_lib)
  if(PC_my_lib_FOUND)
    set(my_lib_INCLUDE_DIRS ${PC_my_lib_INCLUDE_DIRS})
    set(my_lib_LIBRARIES ${PC_my_lib_LIBRARIES})
    message(STATUS "Found my_lib via pkg-config")
  endif()
endif()
 
# 如果上述方法都没有找到库,则报错
if(NOT my_lib_FOUND)
  message(FATAL_ERROR "Could not find my_lib library")
endif()
 
# 使用find_path查找头文件my_lib.h的路径
find_path(my_lib_INCLUDE_DIR my_lib.h)
 
# 如果找到了头文件路径,将其存储在变量中
if(my_lib_INCLUDE_DIR)
  message(STATUS "Found my_lib headers in: ${my_lib_INCLUDE_DIR}")
else()
  message(FATAL_ERROR "Could not find my_lib headers")
endif()
 
# 将库和头文件路径添加到项目中
include_directories(${my_lib_INCLUDE_DIR})
target_link_libraries(my_project ${my_lib_LIBRARIES})

这个示例代码展示了如何在CMake中查找一个名为my_lib的库。它首先尝试使用find_package来查找库,如果找不到,它会使用pkg_check_modules来查找。如果两者都失败,它会报告错误。然后,它使用find_path来查找库的头文件路径。如果找到了,它会将库和头文件路径添加到项目中。如果任何查找步骤失败,它都会报告一个致命错误。




# 拉取Elasticsearch官方Docker镜像
docker pull docker.elastic.co/elasticsearch/elasticsearch:8.1.0
 
# 创建并启动Elasticsearch容器
docker run --name elasticsearch -p 9200:9200 -p 9300:9300 -e "discovery.type=single-node" docker.elastic.co/elasticsearch/elasticsearch:8.1.0

这段代码首先从Elasticsearch的官方Docker仓库中拉取8.1.0版本的镜像,然后创建并启动了一个名为“elasticsearch”的容器,将容器内的9200和9300端口映射到宿主机上,并设置环境变量以配置Elasticsearch以单节点模式运行。

要在Git中回退到某个提交,可以使用git reset命令。这里有两种常见的情况:

  1. 软回退(Soft Reset):回退同时保留当前工作目录的更改。



git reset --soft <commit-hash>
  1. 硬回退(Hard Reset):彻底回退到某个提交,放弃之后的所有更改。



git reset --hard <commit-hash>

在这里,<commit-hash>是你想回退到的提交的哈希值。

例子:

假设你想回退到哈希值为abc123的提交,并放弃所有后续的更改。




git reset --hard abc123

如果你只是想回退但保留更改以便重新审查,可以使用:




git reset --soft abc123

注意:使用git reset会重写历史,如果这些提交已经被推送到了远程仓库,那么在回退之后需要使用git push --force来更新远程仓库。这是一个破坏性操作,需要谨慎使用。

在Windows上安装ElasticSearch和Kibana的步骤如下:

  1. 下载ElasticSearch和Kibana:

  2. 安装ElasticSearch:

    • 解压下载的ElasticSearch压缩包到指定目录。
    • 双击elasticsearch.bat文件启动ElasticSearch。
  3. 安装Kibana:

    • 解压下载的Kibana压缩包到指定目录。
    • 修改kibana.yml配置文件,设置server.portserver.host(如果需要)。
    • 双击kibana.bat文件启动Kibana。
  4. 检查安装是否成功:

    • 在浏览器中访问http://localhost:9200,如果看到ElasticSearch的相应信息,则表示ElasticSearch安装成功。
    • 在浏览器中访问http://localhost:5601,如果看到Kibana的页面,则表示Kibana安装成功。

注意:确保ElasticSearch和Kibana有足够的内存和其他系统资源来运行。

以下是示例代码,用于启动ElasticSearch和Kibana(在命令行中运行):




cd path\to\elasticsearch
start elasticsearch.bat
 
cd path\to\kibana
start kibana.bat

替换path\to\elasticsearchpath\to\kibana为实际的安装路径。

Elasticsearch的分片和副本机制是确保集群高可用性和数据安全性的重要特性。

分片(Shard)是Elasticsearch将数据分布式存储的方式,通过将索引分片,Elasticsearch可以在多个节点上并行处理大数据量的搜索请求。

副本(Replica)是分片的副本,用于提供数据的冗余备份,并在分片或节点失败时提供故障转移。

Elasticsearch中,默认情况下,一个索引会有5个主分片和1个副本,这意味着集群中默认有10个分片(5个主分片和它们的副本)。

以下是创建索引时指定分片和副本的Elasticsearch Mapping配置示例:




PUT /my_index
{
  "settings": {
    "number_of_shards": 3,
    "number_of_replicas": 2
  }
}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创建了一个名为my_index的索引,并设置了3个主分片和2个副本。这意味着集群中将有(3个主分片)+ (2个副本*每主分片) = 7个总分片。




在选择全文搜索引擎时,RedisSearch与Elasticsearch都是广泛使用的候选者。以下是关于它们的对比和选择指南:
 
1. 数据模型:
   - RedisSearch:将数据存储在Redis内存数据库中,使用二进制协议与Redis通信。
   - Elasticsearch:将数据存储在自己的数据存储中,通常通过RESTful API进行通信。
 
2. 数据同步:
   - RedisSearch:数据通常与Redis一起持久化,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 Elasticsearch:数据默认情况下是异步写入到磁盘的,但可以配置为同步。
 
3. 分布式:
   - RedisSearch:是Redis的一个模块,因此可以通过Redis Cluster或Redis Enterprise来实现分布式。
   - Elasticsearch:原生支持分布式搜索,通过添加更多节点来扩展。
 
4. 社区支持和生态系统:
   - RedisSearch:较新,可能还不够成熟,但是正在迅速发展。
   - Elasticsearch:拥有成熟的社区和广泛的生态系统支持,包括许多插件和工具。
 
5. 性能:
   - 在特定场景下,Elasticsearch可能会更快,尤其是在处理大量数据和复杂查询时。
   - RedisSearch在内存中的操作和低延迟方面可能会有优势。
 
6. 许可和成本:
   - RedisSearch:通常与Redis一样,具有免费和付费版本。
   - Elasticsearch:根据需求可能有不同的许可和成本选项。
 
选择时需要考虑到具体的应用需求、数据规模、开发团队的技术栈以及预期的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等因素。如果需要一个更加成熟和稳定的解决方案,可能会倾向于选择Elasticsearch。如果注重性能、内存效率和开发速度,可以考虑RedisSearch。 
2024-08-19

XSS攻击是一种常见的网络攻击方式,它允许攻击者将恶意脚本注入到网页中,从而在用户的浏览器中执行。为了防止XSS攻击,开发者需要对输入和输出进行适当的处理。

以下是几种PHP防止XSS攻击的方法:

  1. 输入过滤和清理:使用内置的 filter_varfilter_input 函数来过滤和验证输入数据。



$input = filter_input(INPUT_GET, 'query', FILTER_SANITIZE_STRING);
  1. 输出转义:在输出内容到HTML页面之前,使用 htmlspecialchars 函数转义特殊字符。



echo htmlspecialchars($output);
  1. 使用预处理语句:在数据库查询中使用参数绑定,避免直接将用户输入拼接到SQL查询中。



$stmt = $pdo->prepare("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username = :username");
$stmt->execute(['username' => $username]);
  1. 内容安全策略(CSP):通过设置HTTP头部的Content-Security-Policy来限制资源的加载,减少XSS攻击面。



header("Content-Security-Policy: default-src 'self'");
  1. 使用HTTP-only cookie:设置cookie为HTTP-only,以防止通过客户端脚本访问cookie,减少XSS攻击的可能性。



setcookie("username", $username, ["httpOnly" => true]);

总结,防止XSS攻击的关键是对输入进行适当的过滤和清理,在输出前进行适当的转义,并确保使用安全的数据处理方法,如预处理语句和内容安全策略。

2024-08-19

在FastAPI中,在中间件中直接获取请求体(request body)是不可能的,因为在ASGI应用调用过程中,请求体是一个流,只能被读取一次。如果你需要在中间件中访问请求体数据,你可以在中间件中修改请求对象,将请求体数据缓存起来。

以下是一个示例代码,展示了如何在FastAPI中创建一个中间件来缓存请求体数据:




from fastapi import FastAPI, Request
from starlette.middleware.base import BaseHTTPMiddleware
from starlette.requests import Request
from starlette.responses import JSONResponse
 
app = FastAPI()
 
class CacheBodyMiddleware(BaseHTTPMiddleware):
    async def dispatch(self, request: Request, call_next):
        # 将请求体缓存到属性中
        body = await request.body()
        request.state.body = body
        
        response = await call_next(request)
        return response
 
@app.middleware("http")
async def add_middleware(request: Request, call_next):
    return await CacheBodyMiddleware.dispatch(request, call_next)
 
@app.post("/items/")
async def create_item(request: Request, item: dict):
    # 使用中间件缓存的请求体数据
    cached_body = request.state.body
    return JSONResponse({"body": cached_body, "item": item})

在这个示例中,CacheBodyMiddleware 中间件将请求体数据缓存到了 request.state.body 中。request.state 是一个特殊的属性,FastAPI用来在请求处理的多个阶段共享数据。然后,在路由处理函数中,你可以通过 request.state.body 访问这个缓存的请求体数据。

请注意,这种方法只适合非流式的请求体数据,如果你需要处理大型文件上传,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内存消耗和性能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你应该小心使用这种技巧,并确保它不会破坏应用的其他部分,如数据流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