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3

在Linux中,可以使用pthread库中的函数来控制线程的行为,如挂起线程(暂停运行),唤醒线程,取消线程等。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函数和示例代码:

  1. pthread_create - 创建新线程
  2. pthread_exit - 终止当前线程
  3. pthread_join - 等待另一个线程终止
  4. pthread_cancel - 请求取消另一个线程
  5. pthread_setcancelstate - 设置线程的取消状态
  6. pthread_setcanceltype - 设置线程的取消类型
  7. pthread_testcancel - 检查是否有取消请求并在适当的点取消

示例代码:




#include <pthread.h>
#include <stdio.h>
 
void* thread_function(void* arg) {
    printf("Thread starting...\n");
    // 模拟长时间运行的任务
    for (int i = 0; i < 10; ++i) {
        printf("Thread running...\n");
        sleep(1);
    }
    return NULL;
}
 
int main() {
    pthread_t thread;
    // 创建线程
    pthread_create(&thread, NULL, &thread_function, NULL);
 
    // 等待线程结束
    pthread_join(thread, NULL);
 
    printf("Thread finished.\n");
    return 0;
}

在上面的例子中,pthread_create用于创建新线程,pthread_join用于等待线程结束。这是一个同步机制,主线程会等待新创建的线程完成其任务。

如果你想要取消线程的运行,可以使用pthread_cancel函数,但是这需要线程内部定期检查是否被取消,并在合适的时候终止。




#include <pthread.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unistd.h>
 
void* thread_function(void* arg) {
    printf("Thread starting...\n");
    while(1) {
        printf("Thread running...\n");
        sleep(1);
        int cancel = pthread_cancel(pthread_self()); // 尝试取消自己
        if (cancel == PTHREAD_CANCELED) {
            printf("Thread was cancelled.\n");
            return NULL;
        }
    }
    return NULL;
}
 
int main() {
    pthread_t thread;
    pthread_create(&thread, NULL, &thread_function, NULL);
    sleep(5); // 等待5秒后尝试取消线程
    pthread_cancel(thread);
 
    pthread_join(thread, NULL);
 
    printf("Thread finished.\n");
    return 0;
}

在上面的例子中,pthread_cancel用于请求取消线程,而线程函数内部通过pthread_self()获取自己的线程ID,并在循环中尝试取消自己。如果成功,线程会打印一条消息并退出。注意,实际上完全取消一个线程并不会立即发生,除非线程内部调用了pthread_testcancel或者已经执行了一个可以取消点的函数。

2024-08-23

在Linux下使用linuxdeployqt包装Qt程序,首先需要安装linuxdeployqt工具。以下是使用linuxdeployqt的基本步骤:

  1. 下载最新版本的linuxdeployqt可执行文件。
  2. 给予执行权限。
  3. 使用linuxdeployqt为你的应用程序生成一个包装脚本。
  4. 使用该脚本和相应的参数来构建一个包含所有依赖的应用程序包。

以下是一个基本的命令序列示例:




# 1. 下载 linuxdeployqt (请替换为最新链接)
wget https://github.com/probonopd/linuxdeployqt/releases/download/continuous/linuxdeployqt-continuous-x86_64.AppImage
 
# 2. 给予执行权限
chmod +x linuxdeployqt-continuous-x86_64.AppImage
 
# 3. 创建包装脚本 (替换 your-app 为你的应用程序可执行文件)
./linuxdeployqt-continuous-x86_64.AppImage /path/to/your-app -appimage
 
# 4. 使用生成的脚本构建 AppImage (替换 output.AppImage 为你想要的输出文件名)
./linuxdeployqt.AppImage /path/to/your-app -bundle-non-qt-libs -appimage=output.AppImage

请确保替换路径和文件名以匹配你的实际情况。

注意:linuxdeployqt会根据你的应用程序和系统环境自动获取所需的库,但可能无法覆盖所有情况。在某些情况下,你可能需要手动安装缺失的依赖。

2024-08-23

在Linux上安装Oracle数据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步骤和前提条件。以下是一个概要步骤,但请注意,这不是一个简化的安装过程,而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指导框架。

  1. 系统要求:确保你的Linux系统满足Oracle数据库的最小安装要求。
  2. 下载Oracle数据库软件包:从Oracle官网下载对应Linux平台的Oracle数据库安装包。
  3. 安装必要的依赖项:Oracle安装通常需要一些特定的依赖库和系统配置。
  4. 配置内核参数和用户环境:编辑/etc/sysctl.conf/etc/security/limits.conf,设置合适的内核参数和用户资源限制。
  5. 创建Oracle用户和组:



groupadd oinstall
groupadd dba
useradd -g oinstall -G dba -m oracle
passwd oracle
  1. 配置Oracle安装环境:设置环境变量如ORACLE_HOME, PATH等。
  2. 解压安装文件并运行安装程序:



unzip oracle-database-xxxx.zip
cd oracle-database-xxxx
./runInstaller
  1. 执行安装后的配置脚本:安装完成后,Oracle会提供一个脚本来配置数据库。
  2. 数据库实例的配置:使用dbca创建和配置数据库实例。
  3. 测试和验证:启动数据库并使用如sqlplus工具连接测试。

这只是一个基础的安装指南,实际安装可能会涉及到更多的细节和错误处理。因此,建议你参考Oracle官方文档或者专业人士的指导进行安装。

2024-08-23

select系统调用是用来监视一组文件描述符的状态变化的。这些文件描述符可以有读、写或异常三种条件。select调用清楚了应用程序中的同步问题,使得程序可以阻塞地等待一个或多个文件描述符的特定事件。

select函数原型如下:




int select(int nfds, fd_set *readfds, fd_set *writefds,
           fd_set *exceptfds, struct timeval *timeout);

参数说明:

  • nfds:需要监视的文件描述符的范围,通常设置为需要监视的最大文件描述符加一。
  • readfds:指向一个集合的指针,该集合包含了需要检测读事件的文件描述符。
  • writefds:指向一个集合的指针,该集合包含了需要检测写事件的文件描述符。
  • exceptfds:指向一个集合的指针,该集合包含了需要检测异常事件的文件描述符。
  • timeout:select函数的超时时间,如果在指定时间内没有事件发生,select将返回。

在使用select时,需要使用以下四个宏来操作集合:

  • FD\_ZERO:清空集合。
  • FD\_SET:将一个指定的文件描述符添加到集合中。
  • FD\_CLR:从集合中移除一个指定的文件描述符。
  • FD\_ISSET:检查一个文件描述符是否在集合中。

下面是一个使用select的简单示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ys/time.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unistd.h>
 
int main() {
    fd_set rfds;
    struct timeval tv;
    int retval;
 
    FD_ZERO(&rfds);
    FD_SET(0, &rfds); // 监视标准输入
 
    tv.tv_sec = 5;
    tv.tv_usec = 0;
 
    retval = select(1, &rfds, NULL, NULL, &tv);
 
    if (retval > 0) {
        if (FD_ISSET(0, &rfds)) {
            printf("Data is available now.\n");
        }
    } else if (retval == 0) {
        printf("Timeout.\n");
    } else {
        perror("select");
    }
 
    return 0;
}

这段代码设置了一个文件描述符集合来监视标准输入(文件描述符为0),然后调用select等待5秒。如果在这5秒内有数据可以读取,select将返回并通过FD\_ISSET检测到可读事件。

2024-08-23



#!/bin/bash
# 构建OpenSSH 9.8p1的RPM包脚本
 
# 定义源代码和依赖项目的版本
OPENSSH_VERSION="9.8p1"
ZLIB_VERSION="1.2.12"
LIBZ_STD_VERSION="1.2.12"
 
# 创建构建目录并下载源代码
mkdir -p ~/rpmbuild/{BUILD,BUILDROOT,RPMS,SOURCES,SPECS,SRPMS}
cd ~/rpmbuild/SOURCES
wget https://openbsd.hk/pub/OpenBSD/OpenSSH/portable/openssh-${OPENSSH_VERSION}.tar.gz
wget https://zlib.net/zlib-${ZLIB_VERSION}.tar.gz
wget https://sourceforge.net/projects/libpng/files/zlib/${ZLIB_VERSION}/zlib-${LIBZ_STD_VERSION}.tar.gz/download
 
# 解压源代码
tar xvf zlib-${ZLIB_VERSION}.tar.gz
tar xvf zlib-${LIBZ_STD_VERSION}.tar.gz
tar xvf openssh-${OPENSSH_VERSION}.tar.gz
 
# 复制zlib源代码到openssh源代码中
cp -r zlib-${LIBZ_STD_VERSION} openssh-${OPENSSH_VERSION}/zlib
 
# 下载并修改spec文件
wget https://src.fedoraproject.org/repo/pkgs/openssh/openssh-9.8p1.spec/9a702e2a02565a4a7f9e65866e4d431afa5a0b6a/openssh-9.8p1.spec
sed -i 's/OpenSSH-9.8p1/openssh-'"${OPENSSH_VERSION}"'/g' openssh-9.8p1.spec
sed -i 's/Release: 9.8p1/%{?dist}~/g' openssh-9.8p1.spec
 
# 构建RPM包
rpmbuild -bb openssh-9.8p1.spec

这段代码首先定义了OpenSSH和zlib的版本,然后创建了必要的构建目录,下载了源代码和spec文件。接着,它修改了spec文件以适应新的版本号,并使用rpmbuild命令来构建RPM包。这个过程展示了如何准备构建环境,下载源代码和修改spec文件来创建一个定制的RPM包。

2024-08-23

在CentOS 7上通过yum更新内核可以通过ELRepo软件库来完成。以下是简要步骤和示例代码:

  1. 安装ELRepo仓库:



sudo yum install https://www.elrepo.org/elrepo-release-7.el7.elrepo.noarch.rpm
  1. 启用ELRepo仓库:



sudo yum --enablerepo=elrepo-kernel install kernel-ml
  1. 安装最新的主线版内核:



sudo yum --enablerepo=elrepo-kernel install kernel-ml-devel
  1. 更新GRUB配置并设置默认启动项为新内核:



sudo grub2-set-default 0
sudo grub2-mkconfig -o /etc/grub2.cfg
  1. 重启系统:



sudo reboot

完成以上步骤后,系统将使用新的内核启动。可以通过 uname -r 命令检查当前使用的内核版本。

2024-08-23

在Linux系统中,升级GCC(GNU Compiler Collection)通常涉及以下步骤:

  1. 移除当前GCC版本:



sudo apt-get remove gcc
  1. 清理未安装彻底的包文件:



sudo apt-get autoremove
  1. 添加新的软件仓库(如果需要的话):



sudo add-apt-repository ppa:ubuntu-toolchain-r/test
  1. 更新软件源列表:



sudo apt-get update
  1. 安装GCC最新版本(以安装GCC 9为例):



sudo apt-get install gcc-9 g++-9
  1. 更新系统默认的GCC版本:



sudo update-alternatives --install /usr/bin/gcc gcc /usr/bin/gcc-9 60 --slave /usr/bin/g++ g++ /usr/bin/g++-9
  1. 选择新安装的GCC版本作为默认版本:



sudo update-alternatives --config gcc

执行上述步骤后,你可以通过运行 gcc --version 来确认GCC已经成功升级。

注意:上述命令适用于基于Debian的系统(如Ubuntu)。对于其他基于Linux的系统,如Fedora、CentOS等,你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包管理器(如dnf或yum)和仓库添加方法。

2024-08-23



#!/bin/bash
# 安装IBus中文输入法和问题解决脚本
 
# 更新软件包列表
sudo apt update
 
# 安装IBus框架和中文输入法引擎
sudo apt install -y ibus ibus-pinyin
 
# 设置IBus为当前输入法法
im-config -n ibus
 
# 重新启动IBus守护进程
ibus restart
 
# 解决IBus中文输入法无法输入问题
# 1. 安装IBus图形化配置工具
sudo apt install -y ibus-gtk
 
# 2. 运行IBus图形化配置界面
ibus-setup
 
# 3. 在IBus配置界面中,确保勾选了中文输入法(如“Pinyin”)
# 4. 在输入法配置中,可能需要安装并启用拼音模型或者重新登录等操作
 
# 注:以上步骤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具体操作可能因系统版本或者具体环境有所不同。

这个脚本首先更新了软件包列表,然后安装了IBus框架和中文输入法引擎pinyin。之后,设置IBus作为默认的输入法法,并重启了IBus守护进程。最后,提供了解决无法输入中文的可能方案,包括安装IBus的图形化配置工具并运行它,在配置界面中确保中文输入法被正确勾选。这个脚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操作。

2024-08-23

以下是使用Nacos作为服务注册中心的快速入门示例:

  1. 安装Nacos:

    下载并解压Nacos的最新稳定版本,然后运行Nacos Server。

  2. 创建服务提供者:

    以Maven项目为例,在pom.xml中添加依赖:




<dependency>
    <groupId>com.alibaba.cloud</groupId>
    <artifactId>spring-cloud-starter-alibaba-nacos-discovery</artifactId>
</dependency>

application.propertiesapplication.yml中配置Nacos Server的地址:




spring.cloud.nacos.discovery.server-addr=127.0.0.1:8848

创建一个服务提供者类: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HelloController {
    @GetMapping("/hello")
    public String hello() {
        return "Hello, Nacos Discovery!";
    }
}

启动类添加@EnableDiscoveryClient注解:




@SpringBootApplication
@EnableDiscoveryClient
public class Provider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ProviderApplication.class, args);
    }
}

启动服务提供者,它将自动注册到Nacos Server。

  1. 创建服务消费者:

    类似于服务提供者,在pom.xml中添加依赖,配置Nacos Server地址。

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LoadBalanced注解的RestTemplate进行远程调用:




@RestController
public class ConsumerController {
    private final 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Autowired
    public ConsumerController(RestTemplate restTemplate) {
        this.restTemplate = restTemplate;
    }
 
    @GetMapping("/consumer")
    public String consumer() {
        return restTemplate.getForObject("http://provider-service/hello", String.class);
    }
}

启动类和服务消费者的application.properties/yml配置同服务提供者。

启动服务消费者,它也会注册到Nacos,并通过Nacos服务列表找到服务提供者进行调用。

以上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Nacos作为服务注册中心,在Spring Cloud应用中实现服务的注册与发现。

2024-08-23



# 设置Kafka代理的全局唯一标识,在集群中每个节点的broker.id应该是唯一的
broker.id=0
 
# 设置Kafka监听的地址和端口,用于接收客户端的连接
listeners=PLAINTEXT://127.0.0.1:9092
 
# 设置Kafka的日志存储路径,默认存储在'logs.dir'指定的目录下
log.dirs=/tmp/kafka-logs
 
# 设置Kafka日志文件的保留策略,默认为删除或压缩超过7天的日志
log.retention.hours=168
 
# 设置Kafka控制器的选举,在集群启动时进行,或者在控制器崩溃后重新选举
controller.quorum.voters=1@localhost:9093
 
# 设置Kafka的消息体的最大大小,默认是1MB
message.max.bytes=1048576
 
# 设置Kafka的分区的复制因子,每个分区将会有这个数量的副本
offsets.topic.replication.factor=1
 
# 设置Kafka的transaction.state.log的副本因子
transaction.state.log.replication.factor=1
 
# 设置Kafka的transaction.state.log的分区数量
transaction.state.log.num.partitions=10
 
# 设置Kafka的zookeeper连接字符串,用于metadata存储和协调
zookeeper.connect=localhost:2181
 
# 设置Kafka的zookeeper连接超时时间
zookeeper.connection.timeout.ms=6000
 
# 设置Kafka的socket发送和接收数据的缓冲区大小
socket.send.buffer.bytes=102400
socket.receive.buffer.bytes=102400
 
# 设置Kafka的网络请求的最大字节数
socket.request.max.bytes=104857600
 
# 设置Kafka的日志文件清理时的IO线程数量
num.io.threads=8
 
# 设置Kafka的日志文件清理和删除的线程数量
num.network.threads=3
 
# 设置Kafka的处理器线程数量,每个处理器线程处理一组请求
num.processor.threads=2
 
# 设置Kafka的请求的最大数量,超过这个数量的请求将会被拒绝
queued.max.requests=500
 
# 设置Kafka的请求的最大字节数,超过这个大小的请求将会被拒绝
max.request.size=1048576
 
# 设置Kafka的日志文件清理的间隔时间,默认每隔一小时执行一次
log.retention.check.interval.ms=3600000
 
# 设置Kafka的日志文件的清理策略,包括删除或压缩文件
log.cleaner.enable=false
 
# 设置Kafka的日志文件的压缩保留时间
log.cleaner.delete.retention.ms=1day
 
# 设置Kafka的日志文件的清理线程数量
log.cleaner.threads=1
 
# 设置Kafka的日志文件的清理操作的IO线程数量
log.cleaner.io.bytes.per.second=1048576
 
# 设置Kafka的日志文件的清理操作的顺序保留开关
log.cleaner.io.buffer.size=524288
log.cleaner.io.buffer.load.factor=0.9
log.cleaner.backoff.ms=15000
log.cleaner.min.cleanable.ratio=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