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3

在Linux上启动FTP服务,可以使用vsftpd(非常安全的FTP守护进程)。以下是安装和配置vsftpd的步骤:

  1. 安装vsftpd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vsftpd
  1. 备份原始配置文件:



sudo cp /etc/vsftpd.conf /etc/vsftpd.conf.orig
  1. 编辑配置文件:



sudo nano /etc/vsftpd.conf
  1. 确保以下配置(可根据需求修改):



anonymous_enable=NO  # 禁用匿名用户
local_enable=YES     # 允许本地用户登录
write_enable=YES     # 允许修改权限
local_umask=022      # 设置上传文件的默认权限掩码
dirmessage_enable=YES
xferlog_enable=YES
connect_from_port_20=YES
xferlog_std_format=YES
ascii_upload_enable=YES
ascii_download_enable=YES
ftp_data_port=20  # 如果你的网络环境中20端口不被阻塞,可以使用默认值
  1. 重启vsftpd服务:



sudo systemctl restart vsftpd
  1. 允许FTP通过防火墙:



sudo ufw allow 21/tcp
sudo ufw allow 20/tcp
sudo ufw reload
  1. 创建FTP用户(可选):



sudo adduser ftpuser
  1. 设置FTP用户密码(如果你创建了新用户):



sudo passwd ftpuser

完成以上步骤后,你应该能够通过FTP客户端连接到你的Linux服务器。如果你在本地网络中连接,FTP服务器地址将是你的Linux服务器的IP地址。如果你从互联网连接,你需要使用服务器的公网IP地址。

2024-08-13

这些工具用于在Linux环境下进行I2C通信。

  1. i2cdetect - 用于检测I2C总线上的设备地址。

    例如,检测I2C总线0上的设备:

    
    
    
    i2cdetect -y 0
  2. i2cget - 用于读取I2C设备的单个寄存器。

    例如,读取I2C总线0上地址为0x50的设备,寄存器地址为0x12:

    
    
    
    i2cget -f -y 0 0x50 0x12
  3. i2cset - 用于写入I2C设备的单个寄存器。

    例如,写入I2C总线0上地址为0x50的设备,寄存器地址为0x12的值0x34:

    
    
    
    i2cset -f -y 0 0x50 0x12 0x34
  4. i2ctransfer - 用于执行更复杂的I2C操作,如读取和写入一系列的寄存器。

    例如,连续读取I2C总线0上地址为0x50的设备,两个连续的寄存器地址为0x12和0x13:

    
    
    
    echo '0x50 0x12 1 0x13 1' | i2ctransfer -f -y 0
  5. memtool32 - 用于读取和写入I2C设备的内存区域。

    例如,读取I2C总线0上地址为0x50的设备,内存地址为0x10:

    
    
    
    memtool32 0x50 0x10 -b 0

    注意:这些命令需要root权限,可能需要在前面加上sudo

以上是这些工具的基本用法,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实际的硬件和设备手册来调整地址、寄存器地址和数据。

2024-08-13

在Linux中,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内存空间,称为进程地址空间。这个空间是线性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连续的地址范围,从0x00000000到0xFFFFFFFF。

每个进程的地址空间都是独立的,一个进程中的代码无法直接访问另一个进程的地址空间。然而,进程之间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机制进行通信,例如使用管道、共享内存、消息队列等。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演示如何在C语言中创建一个简单的进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sys/types.h>
 
int main() {
    pid_t pid;
 
    // 使用fork()创建一个新的进程
    pid = fork();
 
    if (pid == -1) {
        // 如果fork()调用失败,则返回-1
        perror("fork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else if (pid == 0) {
        // 子进程中pid为0,执行子进程的代码
        printf("I am the child process. My PID is %d.\n", getpid());
    }
    else {
        // 父进程中pid为新创建的子进程ID,执行父进程的代码
        printf("I am the parent process. My child's PID is %d.\n", pid);
    }
 
    return 0;
}

这段代码使用了fork()系统调用来创建一个新的进程。fork()函数被调用一次,但返回两次,在父进程和子进程中各返回一次。在子进程中,fork()返回0,而在父进程中,它返回子进程的PID。这个简单的例子展示了如何创建一个新的进程,并在父进程和子进程中分别执行不同的代码。

2024-08-13

Telnet是一种计算机协议,主要用于远程管理网络设备或测试设备是否可以接收到特定的连接请求。在Linux环境下,我们可以使用telnet客户端程序来发起Telnet会话。

  1. 安装telnet客户端

在使用telnet之前,你需要确保你的系统上安装了telnet客户端。在大多数Linux发行版中,默认可能并未安装telnet。你可以通过以下命令来安装:




sudo apt-get install telnet   # Debian/Ubuntu
sudo yum install telnet       # RedHat/CentOS
  1. 使用telnet

基本的telnet命令格式如下:




telnet [hostname/IP] [port]

例如,要连接到example.com的telnet服务器上的标准telnet端口(23),你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telnet example.com 23

如果你需要在telnet会话中运行命令,你可以在连接后立即输入命令。例如:




telnet example.com 23
Trying 192.0.2.1 ...
Connected to example.com.
Escape character is '^]'.
Red Hat Linux release 6.2 (Athena)
Kernel 4.1.1-1.el6.i686 on an i686
login: fred
Password: 
Last login: Thu Apr 20 13:05 from 192.168.1.1
$

在这里,我们连接到example.com的telnet服务,登录,然后运行命令。

  1. 使用telnet进行自动连接

如果你想自动连接到telnet会话并运行一系列命令,你可以创建一个包含你想要运行的命令的文件,并使用以下命令将其作为telnet的输入:




telnet [hostname/IP] [port] < commandfile

例如,如果你有一个名为commands.txt的文件,其中包含你想要在telnet会话中运行的命令,你可以使用以下命令自动执行:




telnet example.com 23 < commands.txt
  1. 使用expect自动化telnet登录

如果你需要自动化登录过程,你可以使用expect脚本。expect是一个用于处理交互命令的工具,可以自动控制其他程序,例如telnet。以下是一个基本的expect脚本示例,用于自动登录到telnet会话:




#!/usr/bin/expect
 
set timeout 20
 
set host "example.com"
set user "fred"
set password "secret"
 
spawn telnet $host
 
expect "login:"
send "$user\r"
 
expect "Password:"
send "$password\r"
 
interact

在这个脚本中,我们设置超时,然后定义主机名、用户名和密码。然后我们启动telnet会话,等待登录提示,发送用户名和密码,然后进入交互模式,允许用户手动控制会话。

注意:出于安全考虑,不建议在生产环境中使用telnet,因为它传输的数据未加密,任何人都可以轻松获取你的密码和其他敏感信息。建议使用SSH作为更安全的远程管理工具。

2024-08-13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Python命令行进度条小程序的示例代码:




import time
 
def print_progress_bar(iteration, total, prefix='', suffix='', decimals=1, length=100, fill='█'):
    """
    打印文本进度条。
    @params:
    iteration   - 当前迭代
    total       - 总迭代
    prefix      - 前缀字符串
    suffix      - 后缀字符串
    decimals    - 小数点后的位数
    length      - 进度条的长度
    fill        - 进度条填充字符
    """
    percent = ("{0:." + str(decimals) + "f}").format(100 * (iteration / float(total)))
    filled_length = int(length * iteration // total)
    bar = fill * filled_length + '-' * (length - filled_length)
    print('\r%s |%s| %s%% %s' % (prefix, bar, percent, suffix), end='\r')
 
# 示例用法
total = 100
for i in range(total):
    time.sleep(0.1)  # 模拟工作负载
    print_progress_bar(i + 1, total, prefix='Progress:', suffix='Complete: %s' % i, length=50)
print()

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print_progress_bar函数,它可以在命令行界面打印出一个文本进度条。你可以通过调整total变量的值来设置进度条的总次数,并且可以通过循环来模拟任务的进展。这个小程序可以作为学习如何在Python中创建命令行应用程序的一个很好的起点。

2024-08-13

在虚拟机中安装Debian 12(假设已经下载了Debian 12的ISO镜像文件)并进行基本的SSH配置,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完成:

  1. 创建一个新的虚拟机并选择“自定义”安装。
  2. 分配内存和处理器资源。
  3. 添加ISO镜像文件并使用它启动虚拟机。
  4. 安装Debian 12,选择语言、键盘、存储配置等。
  5. 安装完成后,配置网络接口以获取静态IP地址。
  6. 安装SSH服务。
  7. 配置SSH服务以允许密码登录。
  8. 重启SSH服务并确保它正在运行。
  9. 从宿主机通过SSH连接到虚拟机。

以下是在Debian 12安装后进行SSH基本配置的示例步骤:




# 更新软件包列表
sudo apt update
 
# 升级所有已安装的包
sudo apt upgrade -y
 
# 安装SSH服务
sudo apt install openssh-server -y
 
# 编辑SSH配置文件以允许密码登录
sudo nano /etc/ssh/sshd_config
# 确保以下行未被注释且设置为yes
# PasswordAuthentication yes
 
# 重启SSH服务
sudo systemctl restart ssh
 
# 确保SSH服务设置为开机启动
sudo systemctl enable ssh

在宿主机上,使用SSH客户端通过IP地址和用户名连接到虚拟机:




ssh [username]@[virtual_machine_ip]

请确保在进行这些步骤之前,虚拟机的防火墙设置允许SSH连接(通常是端口22)。

2024-08-13



#include <linux/init.h>
#include <linux/module.h>
#include <linux/platform_device.h>
#include <linux/leds.h>
 
// 假设硬件结构体定义如下
struct my_led_hw {
    // ... 硬件相关操作方法
};
 
// LED设备的操作方法
static int my_led_hw_on(struct my_led_hw *led_hw) {
    // 硬件操作以开启LED
    return 0;
}
 
static void my_led_hw_off(struct my_led_hw *led_hw) {
    // 硬件操作以关闭LED
}
 
// LED驱动的操作方法
static int my_led_on(struct led_classdev *led_cdev) {
    struct my_led_hw *led_hw = led_classdev_to_hw(led_cdev);
    my_led_hw_on(led_hw);
    return 0;
}
 
static void my_led_off(struct led_classdev *led_cdev) {
    struct my_led_hw *led_hw = led_classdev_to_hw(led_cdev);
    my_led_hw_off(led_hw);
}
 
// ... 其他函数和结构体定义
 
// 模块初始化函数
static int __init my_led_init(void) {
    // 注册LED设备
    // ...
    return 0;
}
module_init(my_led_init);
 
// 模块清理函数
static void __exit my_led_exit(void) {
    // 注销LED设备
    // ...
}
module_exit(my_led_exit);
 
// 模块许可证和描述信息
MODULE_LICENSE("GPL");
MODULE_AUTHOR("Your Name");
MODULE_DESCRIPTION("My LED Driver");

这个代码示例提供了一个简化的LED驱动框架,展示了如何使用leds_classdev结构体和相关的回调函数来控制硬件LED。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硬件细节填充硬件操作方法和注册流程。

2024-08-13

在Linux 2.6内核中,调度器是核心部分,负责控制进程对CPU的访问。在此环境下设置和获取环境变量,可以通过C语言标准库函数getenv()和setenv()来实现。

  1. 设置环境变量

在C语言中,可以使用setenv()函数来设置环境变量。这个函数的原型如下:




int setenv(const char *name, const char *value, int overwrite);

其中,name是环境变量的名称,value是环境变量的值,overwrite用来决定是否覆盖已存在的环境变量。如果overwrite不为0,并且环境变量已存在,那么将覆盖原有的值。如果overwrite为0,并且环境变量已存在,则不会有任何改变。

例如,设置环境变量"MY\_VAR"为"Hello"的代码如下:




#include <stdlib.h>
 
int main()
{
    setenv("MY_VAR", "Hello", 1);
    return 0;
}
  1. 获取环境变量

在C语言中,可以使用getenv()函数来获取环境变量。这个函数的原型如下:




char *getenv(const char *name);

其中,name是环境变量的名称。如果找到了环境变量,那么函数将返回一个指向该值的指针。如果没有找到,那么函数将返回NULL。

例如,获取环境变量"MY\_VAR"的值的代码如下:




#include <stdlib.h>
 
int main()
{
    char *value = getenv("MY_VAR");
    if (value != NULL)
    {
        printf("The value of MY_VAR is: %s\n", value);
    }
    else
    {
        printf("MY_VAR is not set.\n");
    }
    return 0;
}
  1. 清除环境变量

在C语言中,可以使用unsetenv()函数来清除环境变量。这个函数的原型如下:




int unsetenv(const char *name);

其中,name是环境变量的名称。如果找到并清除了环境变量,那么函数将返回0。如果没有找到,那么函数将返回非0值。

例如,清除环境变量"MY\_VAR"的代码如下:




#include <stdlib.h>
 
int main()
{
    unsetenv("MY_VAR");
    return 0;
}

以上就是在Linux 2.6内核中设置、获取和清除环境变量的方法。

2024-08-13



#!/bin/sh
 
# 安全卸载Linux文件系统
 
# 检查是否提供了设备名称作为参数
if [ "$#" -ne 1 ]; then
    echo "用法: $0 <设备名称>"
    exit 1
fi
 
DEVICE=$1
 
# 检查设备是否挂载
if ! mount | grep -q " on ${DEVICE} "; then
    echo "${DEVICE} 没有被挂载。"
    exit 1
fi
 
# 通过lsof检查是否有进程正在使用该设备
if LSOF_CMD="lsof +D ${DEVICE}"; then
    if $LSOF_CMD > /dev/null 2>&1; then
        echo "设备 ${DEVICE} 正在使用中,请关闭相关进程后重试。"
        $LSOF_CMD
        exit 1
    fi
else
    echo "lsof命令不存在或无法调用。"
    exit 1
fi
 
# 尝试三次安全卸载文件系统
for i in 1 2 3; do
    sync # 将缓冲区的数据写入存储设备
    umount ${DEVICE} && echo "安全卸载 ${DEVICE} 成功。" && exit 0
    sleep 1
done
 
echo "尝试三次后,仍然无法安全卸载 ${DEVICE}。"
exit 1

这个脚本首先检查是否提供了设备名称作为参数,然后检查设备是否挂载。接着,它使用lsof命令检查是否有进程正在使用该设备。如果没有进程在使用,脚本尝试三次同步并卸载文件系统。如果卸载成功,脚本退出;如果三次都不成功,脚本报告卸载失败并退出。这个脚本提供了一个如何在生产环境中安全卸载文件系统的示例。

2024-08-13



#!/bin/bash
# Rocky Linux 9 系统 OpenSSH CVE-2024-6387 漏洞修复脚本
 
# 更新系统包以应用安全补丁
sudo dnf update -y
 
# 检查系统是否已经应用了该漏洞的补丁
ssh_version=$(ssh -V | cut -d ' ' -f 3)
if [[ $ssh_version == *"OpenSSH_9"* ]]; then
    echo "OpenSSH 已是最新版本,无需修复。"
else
    echo "更新OpenSSH到最新版本。"
    sudo dnf install -y openssh openssh-server openssh-clients
fi
 
# 重启sshd服务
sudo systemctl restart sshd

这段代码首先通过dnf update命令更新系统包,如果系统已经应用了该漏洞的补丁,则不需要进行额外操作。如果没有应用补丁,则会通过dnf install命令更新OpenSSH到最新版本,并重启sshd服务以应用更新。